李敖三人。”蒋子龙问道。
秦牧分析了一下,认为李敖可能会署名,但是余光中和席慕蓉并不会。
“不管会不会,能多争取一个就争取一个,争取不到就算了。我去问问他们,余光中是个老滑头。”姚雪垠立即起身。
秦牧和张乐平紧随其后,三毛觉得自己去不太合适,于是跟刘一民几人留在了房间。
蒋子龙想到了个损招:“要是余光中不同意,一民你文章发表的时候,在后面附上他的《乡愁》。”
刘一民搂住蒋子龙的胳膊说道:“子龙同志,你被资本主义给带坏了啊,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损了?”
“我这叫阳谋。”蒋子龙催促刘一民赶紧去写,拉着王安忆和三毛离开了刘一民房间,给刘一民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看到几人把门带上,刘一民坐在书桌旁,准备写一篇类似报告文学的作品。
《上岛老兵何日可见爹娘?儿盼娘,娘盼儿,坟茔天各一方!》
商业化媒体的标题跟国内媒体略微严肃的标题不同,从他们对李敖的报道就能看出来,怎么吸睛怎么写!
刘一民先从“一勺家乡土”的故事起笔,讲述一名华人携带一杯家乡土抵达岛上,一群老兵争相分土入水饮用。
灯光下,一群人看着桌子上的家乡土没有流泪,反而一脸幸福,相互探讨分土的方案,最后决定平分。对老兵团体有功劳的人,可以多分一小匙。
老兵回到家,每天拿出一点点泡水饮用。剩最后一小撮后时,他小心翼翼地将土包好放在最重要的地方,交代亲朋,等他死后和骨灰掺在一起,就当回家了。
从小故事入手,讲到两岸骨肉分离,如今到了解决的时候,应使亲人团聚。
刘一民龙飞凤舞,不到一个小时,就写了一千五百多字。
正准备结尾,房门被人敲响,姚雪垠带着岛上代表团走了进来。
李敖进来就喊着在哪里签字,秦牧说道:“一民,你的想法跟老余讲讲,他非得看到你的文章才做决定。”
刘一民将两张稿纸递给余光中:“刚写了一点。”
“这么快?”秦牧忍不住说道。从构思到动笔这才多久啊?
刘一民说道:“一动笔就忍不住,耳边仿佛能够听到母亲对游子的呼唤和孩子在母亲坟茔外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这是家国民族责任感最真挚的表达,老余,你看看吧。”姚雪垠拍了拍余光中的肩膀。
余光中听到刘一民的话内心也多有触动,他对他母亲的感情太深了。他母亲生前带着他辗转流亡,直至58年去世。
李敖阴阳怪气地说道:“哎呦,马屁诗人怎么会签名呢!”
余光中懒得搭理他,轻轻地甩了甩手中的稿子以示不满,等他看完之后,身体忍不住颤抖了起来:“我签,我签。”
李敖看他这样子,从他手里接过好奇地看了起来。
余光中之所以签,一是被文章感动,第二是被李敖气的。
前边故事催人泪下,感情真挚,后边的呼吁大气磅礴,家国和民族叙事将人的情绪催化到了极点,就像是火山到了喷发的临界点,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