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中国青年导师——刘一民 (2/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nbsp;   “所长,几个老师都到了。”闫真说道。

    刘一民将自己写的东西收在文件夹里面,快速朝着旁边的办公室走去。

    教室里,研究所几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教授汇聚一堂。如今文研所下面从事新闻专业的教授多了起来,以前袁行霈,现在有了甘惜分、方汉奇。

    方汉奇以前就是燕大的新闻专业教授,70年代末去了人大任教。

    方汉奇、甘惜分两位老教授,培养出来了中国新闻传播专业学者的半壁江山,培养的多了,林子里鸟的种类也就多了。

    胡适是三十六个博士学位,方汉奇是十六所高校新闻专业的顾问或特聘教授。

    除了三位大教授,还有几名年轻的教授,之后则是跟着他们做研究的李良荣。

    刘一民走进来后,笑着说道:“辛苦大家了,这次喊大家过来开会,则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另外也想额外谈谈教材的事情。”

    “一民同志,不用客气,要谢也是我们谢,咱们文研所为新闻专业的研究做了多少贡献,我们也是看在眼里的。”甘惜分冲着刘一民抱拳道。

    “应该的,应该的。”刘一民笑着示意大家不用多礼。

    坐下后,刘一民先讲起新闻专业在研究方面的问题:“我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三,第一是外国文化入侵、第二是国内对外传播、第三是我国新闻专业体系梳理,包括了教材编写。”

    刘一民先给他们谈了教材编写的问题,在文研所资金的支持下,多本教材正在编写。对教材编写的整体导向刘一民再次强调了一下,另外就是教材编写之后的分润问题。

    文研所出资编写的教材,在各高校铺开之后,收益也得归文研所所有。跟系里合作资助的教材,则双方分配。

    “咱们今年编写的《中国新闻史》这门教材,我看得加快推广,如果要开展相关推广会议,可以向所里申请经费支持。”

    刘一民编写的教材之所以成功,也离不开在复旦举办的推广会。

    “但是教材的编写一定要适合我们国家,融入我们本土的特色。”

    《中国新闻史》教材是方汉奇编写的,他主要从事的研究就是新闻史的研究。

    方汉奇说道:“目前已经有六所学校准备用咱们的新闻史教材了,我向不少同行写了推荐信,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多的高校发来意向书。”

    教材编写的事情讲完,刘一民终于讲起来了重点:

    “最近新华社有一项研究,十分符合咱们的研究方向。新华社想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对外传播,在外国的舆论阵地,占得一席之地。我代表咱们文研所接了这个项目,研究经费是六万人民币,包含两万的外汇使用额度。

    对外传播或者说国际传播是咱们所文化研究的方向之一,但说实话,咱们所里对这方面的研究实在是太少。”

    这群教授研究较多的是新闻史,甘惜分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人大在新闻领域的力量比燕大更强,但对外这块跟燕大差不多。”

    人大新闻系之所以强,是在58年燕大新闻专业并入了人大新闻系,像甘惜分、方汉奇都是燕大培养出来的。

    “咱们既然接了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就要研究的好。我对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enhao19780wodegeiwentanshangtangke/read/97/644.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