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远的声音沙哑,“电源管理芯片在零下四十度时,输出电压波动超过阈值。“
张猛立即调出该芯片的数据表:“但官方参数显示它的工作温度下限是零下五十五度。“
“实验室参数和现场工况是两码事。“周教授指着频谱分析仪上的异常波形,“看这个高频噪声,在极端低温下被放大了。“
北欧现场传来更糟的消息。
赵磊在视频里声音发抖:“客户给了最后24小时,否则就要启动索赔程序。他们的CEO正在从斯德哥尔摩赶过来。“
画面背景里,瑞典工程师们抱着手臂站在一旁,脸上写满不信任。其中一个金发工程师用英语大声说:“早就说过应该用德国产品。“
颜旭深吸一口气:“把故障模块的完整日志传过来,要原始数据。“
当几个G的日志数据开始传输时,技术团队发出了哀嚎——这简直是大海捞针。
“分工作业。“颜旭立即部署,“李思远带人分析电源轨迹,张猛团队负责信号完整性,周教授盯着时钟和同步信号。“
第一个24小时在绝望中度过。
团队成员轮流在行军床上打盹,但颜旭始终坐在指挥台前。当晨曦透过仓库的窗户时,他已经看完了三分之一的日志。
“这里有问题。“他突然叫醒刚睡着的李思远,“看系统启动第37秒的这个电压毛刺。“
年轻人揉着惺忪睡眼:“但这个毛刺持续时间太短了,不应该导致系统崩溃......“
“持续触发呢?“颜旭调出整个时间线的电压记录,“每37秒一次,像钟表一样精准。“
团队立即投入验证。果然,在极端低温下,某个电源监控芯片的看门狗电路会产生周期性复位脉冲。
“但为什么实验室测试没发现?“张猛困惑地问。
颜旭走到低温试验箱前:“因为我们模拟的是稳态低温,而现场是温度骤变。“
他立即下令:“修改测试方案,加入温度冲击循环。“
第二个24小时在希望与绝望间摇摆。
新的测试方案复现了故障,但解决方案却遥遥无期。替换芯片需要重新设计电路板,这至少要一周时间。
赵磊在视频里几乎崩溃:“客户CEO已经到了,正在会议室大发雷霆。“
就在这时,周教授突然拍案而起:“等等!我们是不是可以软件规避?“
这个想法像一道闪电划过指挥中心。如果能在检测到电压异常时主动重置受影响的模块,而不是等待系统崩溃......
“立即修改固件!“颜旭下令。
李思远团队开始疯狂编码,张猛则准备烧录工具。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何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更新远在北欧的设备?
“用差分升级。“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怯生生地提议,“只更新受影响的功能模块。“
最后12小时,成了与时间的赛跑。
新固件在凌晨三点完成测试,通过卫星链路发往北欧。但由于极地电离层干扰,传输速度慢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