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孩子在城门口排了半下午,领了一轮粥,没等到林三娘,就回家了。
桃丫对黍哥儿说:“咱们家现在有粮食,来排队领粥只是想叫人看见,觉得咱们家也缺粮食,也饿肚子。”
“但是咱们不用跟其他人争这个粥,领一碗喝了回家就行,剩下的粥留给更需要的人。”
黍哥儿半懂不懂的。
杏丫倒是连连点头:“就是就是,排了一个时辰,才领了一碗稀粥,都不够解渴的。”
“有这功夫,还不如在家多做几个荷包,一个荷包也能卖七八文钱呢!”
桃丫杏丫肯下功夫,现在手上的绣活儿不说多厉害,但缝个荷包,绣个手帕边边,在街边摆个摊,还是过得去的。
但是林三娘暂时不叫她们往外卖,全都存在家里的大箱子里。
林三娘说:“这会儿大家还吃不饱饭,荷包手帕也卖不出价钱去,若是等到粮食下来了,大家能吃饱了,价钱就能上来一些,到时候说不定能卖到十几二十文去。”
几文钱的差额,对小孩子来说,那就是天壤之别。
杏丫果断决定听娘亲的。
但林三娘如今有了“正式”的工作,家里不为难了,心里就越发想弥补孩子,不想苛待孩子,叫桃丫杏丫他们憋着忍着等着。
于是林三娘就提前“收购”。
“你们的荷包手帕先卖给娘,做工好的,娘按八文钱一个收,做工一般的,就七文钱,这钱先给你们,你们躲着点儿人花。”
如今街上卖零嘴的人不多,但也有。
再加上孩子大了,总有个想要的东西,有时候是头绳,有时候是风筝,或者泥塑的小人偶。
即便什么都不买,孩子手里有钱,跟箱子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心里也坦然大方。
有钱但不买,跟没钱买不了,那感觉可不一样。
所以桃丫杏丫现在可高兴了,每日出门领一次粥,其余时间就待在家里,家务之余,就练练绣活儿。
姐俩也不忘拉拔小老弟。
黍哥儿才五岁,拿针还不稳,桃丫和杏丫就让他打下手。
帮忙理理线、穿个针、裁一下料子。
偶尔有特别脏的布,就叫黍哥儿拿个小盆,接了水洗两遍,扯得整整齐齐地晾在绳子上。
这么做,桃丫和杏丫每做好一个荷包、绣好一张手帕,也给黍哥儿一文钱。
从林三娘带布料回来,教会三个孩子做针线开始,也有月余。
五月中旬起,桃丫和杏丫就能做出荷包了,两三天一个,慢慢的,也攒了二三十个。
挣了钱,桃丫和杏丫又向林三娘买布料和针线。
她们那点儿钱,自然是不够买布料的,但林三娘觉得这样很好,就像她在庄子上一样。
干多干少,是个人能力问题,但是干活才能拿工钱、拿东西,这是规矩和道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