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这一描述,蕴含了深厚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首先,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在中医脉诊中,“脉浮”与“紧脉”是两种常见的脉象特征,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诊断信息。
我们来说说“脉浮”。脉浮指的是脉象轻按即得,仿佛浮在水面之上,给人一种轻松易触的感觉。这种脉象通常与外感风寒、阳气外浮等病理状态有关。当人体遭受外感风寒侵袭时,正气(阳气)会抗邪于外,使得气血趋向于体表,从而表现出脉浮的征象。此外,阳气外浮也可能由于体内阳气过盛,或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失去约束而外越,同样会出现脉浮的现象。
紧脉的脉象特点是紧张有力,如同触摸绷紧的绳索一般。这种脉象反映了人体内的寒气凝滞、气血运行不畅的状态。当寒气侵袭人体,或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温煦脏腑经络时,寒气会凝滞于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脉象因而变得紧张有力。紧脉的出现,往往提示着体内存在寒邪凝滞、气血瘀滞的病理变化。
在中医临床中,脉浮与紧脉常常同时出现,尤其是在外感风寒的初期阶段。此时,患者可能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脉浮反映了正气抗邪于外的病理过程,而紧脉则揭示了寒气凝滞、气血不畅的病理实质。
“弦脉”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和诊断价值的脉象。当脉象既浮又紧,呈现出“状如弓弦”的形态时,我们称之为弦脉。弦脉的特点是脉象紧绷且具有一定的弹性,按之不移,即按压时脉象不易改变其原有的紧张状态。
弦脉的形成,往往与多种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其中,肝气郁结是弦脉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肝气郁结时,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脉象因而变得紧绷有力,形成弦脉。此时,患者可能伴有胸胁胀痛、情绪抑郁、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外,疼痛也是弦脉的常见病因。当人体受到疼痛刺激时,气血会趋向于疼痛部位以抗邪止痛,导致脉象紧绷有力,形成弦脉。这种弦脉往往与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密切相关,有助于医生判断疼痛的病因和病机。
痰饮内停也是弦脉的一个重要病因。痰饮是人体内的病理产物,当痰饮内停时,会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脉象紧绷有力。此时,患者可能伴有咳嗽痰多、胸闷气喘、肢体浮肿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弦脉虽然与多种病理状态密切相关,但并非所有弦脉都代表病理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如老年人、体型瘦弱者等,脉象也可能呈现出弦象,但这属于生理性弦脉,无需过于担心。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这一描述,确实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紧脉的特点。紧脉的脉象,就如同转动的绳索一般,没有固定的形态和规律,时而紧绷,时而松弛,给人一种不稳定、不顺畅的感觉。
这种脉象的形成,往往与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不稳定和不顺畅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运行于经络之中,滋养着脏腑组织,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气血运行受阻,或受到某种外邪的侵袭时,脉象就会发生变化,紧脉就是其中之一。
紧脉的出现,往往提示着人体内存在某种病理变化。比如,当寒气侵袭人体时,寒邪会凝滞气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象因而变得紧绷有力,形成紧脉。此时,患者可能伴有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等症状。
此外,紧脉还可能与肝气郁结、痰饮内停等病理状态有关。当肝气郁结时,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脉象也会变得紧绷有力。而当痰饮内停时,痰饮会阻滞经络,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同样会导致紧脉的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紧脉虽然反映了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不稳定和不顺畅,但并非所有紧脉都代表病理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运动后、情绪激动时等,脉象也可能呈现出紧象,但这属于生理性紧脉,无需过于担心。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弦脉和紧脉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医生通过仔细辨析脉象的形态、力度和节律等特征,可以推断出患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准确判断。
原文: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脉弦而大”是指脉象既弦又大的特征。弦脉如弓弦紧绷,通常与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大脉则指脉象宽大而有力,多见于气血旺盛或病情较重的患者。然而,当弦脉与大脉同时出现时,往往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反映了更为复杂的病理状态。
“弦则为减,大则为芤”是对脉象特征的进一步解释。这里的“减”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