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聆听、笔尖在纸上快速勾勒的林未晞,轻轻放下了笔。
“关于这个触感交互的环节,”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打破了顾清岚话语留下的余韵,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我可能有一个更优化,也更贴近项目‘融合’与‘普及’初衷的想法。”
沈清许的目光立刻聚焦在她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专注,甚至微微向前倾身,做了一个“请讲”的手势。这个细微的动作,与之前倾听顾清岚发言时的公事公办形成了微妙对比。
林未晞没有看顾清岚,而是直接看向技术负责人和几位核心工程师。“顾总提到的力反馈设备精度很高,但正如王工所说,成本和周期是问题。而且,我个人觉得,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过于精细的物理触感模拟,有时反而会削弱艺术欣赏本身带来的想象空间。”
她拿起自己的笔记本,上面是她刚刚快速画出的简易示意图。“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放弃完全拟真的物理触感,转而采用‘视觉触感’与‘听觉反馈’相结合的方式?”
她开始详细阐述:“利用实时渲染技术,当观众的手在特定区域做出‘触摸’动作时,通过摄像头捕捉手势,在屏幕上实时生成对应的、符合画作材质的光影变化和微小的色彩波动——比如触摸丝绸,泛起柔和的光泽;触摸粗糙陶器,表面阴影细微加深。同时,搭配极其精炼、具有空间感的环境音效,如指尖划过帆布的微弱摩擦声,或者触碰金属的轻微回响。”
她一边说,一边在示意图上指点:“这种方式,技术上可以依靠我们现有的图像处理算法和音频库进行深度开发,避开了昂贵的专用硬件,能大幅降低成本,缩短至少一半的研发周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更诗意、更调动观众主观想象的互动体验,而不是试图完全复制物理现实。这更符合当代沉浸式艺术展的趋势,也更能吸引更广泛的、非专业领域的观众。”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她甚至引用了最近一期《自然》子刊上关于“多感官融合如何增强认知与情感体验”的论文摘要,以及某个成功运用类似技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潮的日本数字艺术团队案例,其数据引用之准确、案例之新颖,让几位技术人员都露出了惊讶和思索的表情。
“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想,”林未晞最后谦逊地补充道,但眼神却明亮而自信,“具体的技术路径和效果验证,还需要各位专家进一步评估。但我认为,这或许是一条既能保证艺术感染力,又能兼顾项目可行性与市场吸引力的路径。”
她说完,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先前对林未晞抱有疑虑的高管们,眼神已经从探究变成了惊讶,甚至带着几分欣赏。技术团队的成员们开始交头接耳,低声讨论着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点。
顾清岚脸上的从容笑容微微僵硬了一瞬。她精心构建的、关于专业与资源的壁垒,被林未晞用另一种更具创造性、更贴近项目本质、并且同样建立在扎实调研基础上的思路,巧妙地绕开甚至超越了。林未晞没有在她的领域里硬碰硬,而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更具活力的战场。
沈清许注视着林未晞,看着她因为专注和自信而微微发亮的脸庞,看着她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看着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准备,赢得了在场专业人士的尊重。她的嘴角,在所有人看不到的角度,几不可察地向上弯起了一个极小的、充满骄傲和欣赏的弧度。
她的未晞,从来就不是需要被庇护的莬丝花,而是能够与她并肩,甚至在某些领域光芒万丈的木棉。
会议室里那短暂的寂静,被技术团队逐渐热烈的讨论声打破。
“林顾问这个思路确实巧妙!”那位之前提出成本疑虑的王工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兴奋,“避开了硬件瓶颈,充分利用了我们现有的算法优势,开发周期和预算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的创新,”另一位负责交互设计的主管补充道,“‘视觉触感’这个概念很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