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考验 (2/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 她针对某个古典油画色彩的数字化还原难题,提出了一套详尽的解决方案,不仅引用了国际顶尖实验室的最新论文,还准确报出了几家特定设备供应商的型号和性能参数,其专业和精准程度,让在场的几位资深技术工程师都频频点头,露出钦佩的神色。

    “色彩还原的精度,尤其是这些古典大师作品中微妙的层次和光影变化,”顾清岚指尖轻点着投影屏幕上放大的一处细节,语气笃定而从容,“不仅仅是数据采集的问题,更关乎算法对艺术家人为笔触和时代质感的理解。我们与A国艺术学院联合开发的这套色彩模型,在三次国际测试中,还原度都超过了98.7%。”她报出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随即,她话锋一转,看似自然地提到了一个艺术史上的典故,是关于某位印象派大师与早期摄影技术之间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互动。“理解技术对艺术的影响,需要回溯历史。就像沈总和我们以前在大学时探讨过的,媒介的变革从来都是艺术演进的重要推力。”她微笑着看向沈清许,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怀旧和默契,无形中将林未晞隔绝在了那段共同的学术记忆之外。

    林未晞安静地坐在那里,面前的笔记本上,除了她自己构思的草图,也开始快速记录着顾清岚提到的技术要点和市场数据。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顾清岚话语间那堵无形的墙——由专业知识、共同经历和资源人脉构筑起来的高墙。顾清岚的每一个精准的数据,每一个引用的案例,甚至每一个与沈清许眼神交流中流露出的“我们曾讨论过”的意味,都在无声地强调着一种边界:她是圈内人,是专业人士,而林未晞,更像是一个需要被引导和解释的“局外人”。

    一位年轻的技术经理在顾清岚阐述间隙提出疑问,关于某种新型显示材料对画质的影响。顾清岚耐心解答后,目光再次落回林未晞身上,笑容温和,语气却带着一种前辈引导后辈的姿态:“林顾问可能更专注于创作层面,对这些硬件的技术参数不太敏感。这很正常,艺术家嘛,总是更感性一些。后续涉及到具体技术选型时,我们可以多沟通,我帮你把这些枯燥的东西转化成更容易理解的艺术语言。”

    这番话,看似体贴,实则又一次巧妙地划定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将林未晞定位在了需要被“翻译”和“帮助”的位置上。

    会议室里只有顾清岚清晰有力的声音,混合着中央空调低沉的运行声。几位之前对林未晞身份有所疑虑的高管,眼神中的认可更多地投向了顾清岚。气氛似乎正朝着顾清岚主导的方向倾斜。

    林未晞搁在笔记本上的笔尖停顿了一下,她能感觉到那无声的压力如同潮水般涌来。她下意识地抬眼,看向主位上的沈清许。

    沈清许正微微侧头,听着顾清岚的论述,脸上没什么表情,专业的让人看不出喜怒。但她的手指,却在无人注意的桌面下,轻轻碰了碰林未晞放在腿上的手背,只是一个极其短暂、轻微的接触,带着安抚的温度,随即若无其事地收回,仿佛只是一个无意的动作。

    然而就是这个微小的触碰,像一剂强心针,瞬间稳住了林未晞有些紊乱的心跳。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丝被轻视的不适,目光变得更加专注,如同猎人,在耐心的等待中,寻找着属于她的时机。她知道,仅仅感受压力是不够的,她需要用实力,在这片由顾清岚划定的“专业”领域里,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

    会议继续进行,焦点集中在如何将一幅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的静物画,其复杂的光影和细腻的质感,通过交互技术让观众能够“触碰”到画中物体的纹理。顾清岚提出的方案倾向于使用高精度的3D建模和力反馈设备,技术上可行,但预算高昂,且她提到某个关键传感器的采购周期可能长达数月。

    “顾总的方案在还原度上确实很有保障,”项目技术负责人沉吟道,“只是成本和时间的压力……”

    顾清岚微微一笑,气定神闲:“顶级的艺术体验,自然需要顶级的投入。我相信沈总明白,有些价值是无法用短期成本来衡量的。”她的话语中带着对沈清许决策风格的了解与信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倾此一夏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qingciyixia/read/97/39.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