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让苏允有了些做官的乐趣来,虽然事务有些繁忙,但每日算是悠哉悠哉的,正常上下班,暂时不用去跟人争斗。时间进入七月份,雨季也随之到来,连着下了好些天的雨,河水都充沛了许多,不过惠民河已经疏通,今年倒是不用担心有水患的问题了。
不过最近朝堂上也不是很平静,元丰改制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三省改制也终于完成了。
就是改制的结果令朝廷上下都有些震动。
王珪被任命为首相,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被任命为右相,拜为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但真正行政之中,大家却是发现,明明是首相的王珪,却要对蔡确拱手听命。
这是因为当初议定官制时,大致是仿照《唐六典》,不论事情大小,都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班奏事,权归中书省。
因此蔡确名义上是次相,实际上却大权在握,王珪虽然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但也只能拱手听命罢了。
王珪对此事颇为震怒,但也无可奈何。
苏允倒是从章惇那里听说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说是当初议定改制的时候,王珪不太想改,但蔡确对王珪说:“您任宰执这么长时间,必然会是中书令。”
这话让王珪深信不疑。
但蔡确却对皇帝说:“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不需要设置长官,只需要让左右仆射分别兼任两省侍郎就可以了。”
官家深以为然,所以这改制便这般定了下来,王珪是真真吃了大亏。
苏允对此也是当成了笑话来看,此事真假尚且不论,但王珪被蔡确算计之事,倒是未必是假。
毕竟在此之前,王珪是首相,蔡确只是参知政事,这会儿蔡确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可想而知定然里面是有些内幕的。
除了改制之外,朝廷还有一件大事,便是西北战事。
听说最近官家又有对西夏动武的想法。
所以朝廷上下颇多争议。
朝廷诸公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中又有人对执行的战略有些微辞,有人又对赵顼用人颇为不满。
尤其是前线种谔对给事中徐禧颇多抱怨,上书状告徐禧本只是奉命筑城,但却对军中之事颇多指责,甚至有越俎代庖的做法。
而给事中徐禧对种谔亦是颇多攻击,奏种谔跋扈异议,对他的诸多决意不仅不支持,甚至当众唱反调。
赵顼对给事中徐禧颇多偏袒,这让朝中不少人不满。
章惇便是这些不满的人之一,他跟苏允抱怨道:“徐德占不过一介布衣,既不是进士出身,又非军中宿将,不过是一阿谀小人,仗着三寸不烂舌以幸进,不过是一马谡尔。
官家关心边事,徐德占便以边事自任,官家也是,还着力培养他,此次更是让其相助沈存中建造永乐城。
哼,这本是让徐德占去实地了解边事情况的任务而已,但我却听说,这徐德占却是事事以自己为主,甚至越过沈存中定下永乐城的选址!
我听说那永乐城没有水源,这不是胡闹么,没有水源的城池,怎么可能守得住?”
苏允亦是皱起了眉头,永乐城之战乃是赵顼一生之中遭遇的最大的败仗,甚至永乐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