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三大战役 (9/11)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 在前方指挥机构人选方面,蒋又希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挥这场战事,但杜聿明已于1948年10月15日被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蒋一时无信任人选可派,于是以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从白拒绝指挥,到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只有6天时间。

    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民党军总部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料到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

    粟裕为迷惑国民党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动也趋缓慢。

    1948年11月1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实际上,约50万解放军同时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官刘峙作战无能,故在战斗前,国军布阵极为不利,与解放军作战处于被动及被分割攻击。

    国民党军尚未按“徐蚌会战计划”南移,1948年11月5日,刘峙见国军各兵团均已报告在正面发现解放军主力都扑向徐州之势,便遵从蒋之意,将徐州周边部队向徐州收缩靠拢,然后再图向淮河一线撤退。

    刘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退回徐州东郊;经蒙城向蚌埠调动的孙元良第16兵团,经宿县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团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

    1948年11月6日,南京统帅部调动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的第12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地区东援。徐州、蚌埠战场国民党军兵力增加到70万人。

    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1948年11月6日夜间发起总攻,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国民党军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

    黄百韬第7兵团因奉令等海州第9绥靖区的第44军西撤,推迟至7日才到西开。华东野战军借此延误,追上正在渡大运河的第7兵团,负责殿后的国军第7兵团第63军、第100军83师被迅速歼灭。黄百韬见势不妙,希望李弥第13兵团协助撤退。李弥拿出刘峙命令,执意按计划回撤,拒绝援助。

    1948年11月8日,防守运河一线的国军第3绥靖区3\/4以上之官兵举行贾汪起义。起义之后,解放军迅速通过国军第三绥靖区防区。

    11月10日,解放军先头部队的山东兵团主力,歼灭国军第7兵团西撤之先头师,切断国军第7兵团退路。

    国军第7兵团渡过大运河后,走到碾庄时,第64军军长刘镇湘建议,依靠第13兵团在碾庄留下的军事工事,与解放军大战一场。同时,南京统帅部发来电,称可交战,如能击退解放军再走亦可,这样第7兵团就在碾庄犹豫了一天,最后决定迎战解放军。

    结果解放军行军速度超出预料,在一日之内,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就攻占碾庄与徐州之间曹八集等各据点要道,11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将国军黄百韬第7兵团12万人合围于碾庄地区,孟良崮战役似乎要重演。

    此时徐州南方战况,由于宿县的孙元良第16兵团北撤徐州,而协防宿县的刘汝明第4绥靖区也向南撤。

    由于刘峙指挥慌乱,蒋决定1948年11月10日把杜聿明调回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指挥作战;同时命令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由徐州向东攻击,为碾庄的黄百韬第7兵团解围。

    杜聿明是国军有名的救火队长,虽然身患重病,徒步行走都很吃力,但形势紧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落脚之地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luojiaozhidi/read/97/3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