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三大战役 (1/11)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一山不容二虎。

    当年五次围剿红军赶尽杀绝的残酷刻骨铭心。

    二党的治国理念也天壤之别,国内外舆论和中国社会人士们的‘民主的联合政府’撮合失败。

    1946年7月,当回国的刘秀准备一展宏图时,当CH中国公司独家投资的四座华侨城正式破土动工时,延安与南京也正式翻脸,只能成王败寇,一争高下。

    一碗饭回到牛角镇思想动员后,带走许多镜族青年远赴东北参加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王镇恶被南京统帅部邀请出山,成为白崇禧麾下国军华中方面军第34旅旅长,围剿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南京统帅部的白认为1941年巴东哭河保卫战的刘悟透是一位善于指挥大兵团协同作战的优秀将领,便致电邀请浙江宁波奉化的铁匠出山。

    铁匠回电:外蒙古丢了,中国人却总在打中国人,情何以堪?我已老矣。

    白沉默,不再勉强。

    洞察时局的铁匠也很无奈,难道中国没有第三种选择吗?难道不能和平地轮流执政吗?

    59岁的刘悟透在宁波图书馆翻阅大量中国史书,从大禹治水到1945年抗日胜利,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隋唐宋明清,时间跨越五千年。他夜以继日研究了三天三夜,从厚厚的史书中,突然惊呼发现: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分分合合的五千年战争史,短暂的和平时期记载都是一笔带过,其实也是为了养精蓄锐再打仗!

    刘悟透在厚厚的史书中还发现:逐鹿中原,统一华夏,是五千年历朝历代一代雄主们的终极目标,是彪炳史册的入场券,而偏安一角不思进取,往往是下场悲惨。

    “中国的历史告诉了延安,五次被围剿赶尽杀绝的红军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只能在战场上,与蒋委员长的国军对决出生存权!”图书馆里的铁匠合上书籍。

    1947年元旦,CH中国公司的四座华侨城都竣工落成,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回国休整的首选落脚地。

    一袋米带领的牛角镇镜族青年们加入延安指挥的东北解放联军,也是在1947年年初,一袋米们跨过松花江,开始主动进攻四平。东北解放军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国民党军38.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千米。冬季攻势后,部队进行了扩充与休整。

    到1948年8月,东北解放联军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包括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各部队开展了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

    此时,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获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

    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遭到人民解放军连续打击后,处境困难,其总兵力虽然尚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由于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若干段及营口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国军的东北形势危急,南京统帅部深感忧虑,为保存实力,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北宁铁路,将主力撤往锦州,以便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

    但又顾虑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造成严重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落脚之地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luojiaozhidi/read/97/35.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