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中央红军刚进入茫茫无边的草地,大自然的情景就触目惊心,除了广阔,就是恐怖,在草丛上面笼罩阴森弥漫的浓雾,很难辨识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积水呈现瘀黑色,散发出阵阵腐臭气味。
松潘草地仿佛就是一片千里沼泽,根本找不到行走道路,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淹没脖子,眼前明明看上是一块硬地,一脚踩下,就深陷泥潭,众人合力帮忙拉出,很耽误时间和消耗体力,陷死累死不少士兵。
红军先锋队员踩着草墩一步步提前用竹竿探索前进,越是往草地中心走,越困难恐慌。时而刮风下雨,忽然漫天大雪,又冰雹打脸,衣服被雨水打湿,只能靠人体体温烘干。
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刺骨,日夜温差大,虽是8月份,却像12月寒冬,战士们只能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
沼泽草地里没有清水,燃料干木柴也极少,红军只能喝带草味的苦水,纷纷中毒。经过三四天的行军,粮食吃光,红军战士们只好沿路挖野菜充饥,剥树皮吃,有时咀嚼草根,甚至把皮带和马鞍皮革煮烂吃掉,饿死不计其数。
沼泽地人陷马翻,寒冷,粮食短缺,缺盐缺油,饮用水中毒,湿气重,伤员缺药容易感染病死。
沼泽地中隐藏大量的毒物和病菌,中央红军本来就缺乏食物营养,个个骨瘦如柴,身体免疫抵抗力极差,新伤的战士,伤口沾水都会发生皮肤溃疡,伤势轻一点,直接用未消毒的刀子把溃烂皮肉割掉。伤势严重的,就需要截肢,截肢者多数感染发烧而死。
过草地时病死许多红军。
经过七天的艰苦行军,中央红军终于走出人迹罕至的松潘草地,于1935年8月27日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
仅仅七天内,缺衣少食长途疲惫的中央红军在穿过松潘草地过程中死去一万几千余人,全部是非战斗死亡,2万多人的中央红军仅剩下七千余人。
中央红军穿过松潘草地后,拖着筋疲力尽的身躯,遇到最大现实问题是饥饿。
人是铁,饭是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食物营养,瘦骨嶙峋的身体免疫力急速下降,不是饿死,就是病死。
1935年8月底的一个清晨,草地边缘响起了一阵急促的呼喊声。一支由数百匹骡马组成的驮队出现在红军面前,马背上驮着的全是粮食和盐巴。
“这是卓尼土司杨积庆大人送来的!”赶马的藏族同胞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喊道。这支驮队足足带来了40万斤粮食和1000多斤盐巴。
这是雪中送炭的粮食,贵人相助。
“快去通知总指挥部!”红军战士们立即行动起来。很快,一条人力传递的长龙在草地边缘形成了。粮食一袋接一袋地传递着,每个战士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红军战士们纷纷打听是谁冒着被蒋砍脑袋的危险给他们送粮食。
是土司杨积庆。
原来,杨积庆是松藩地区卓尼县的藏族土司,他的藏名叫罗桑丹增南杰道吉,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
这批及时送到的粮食,不仅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更为接下来的战斗提供了暂时的后勤保障。最令人动容的是,在送粮的过程中,杨积庆还派人带来一个重要情报:“国民党已经在北上必经之路腊子口设下埋伏,准备阻击红军。”
这个情报为红军后来成功突破腊子口作好提前准备。
1935年9月,川甘边界,腊子口这个仅有300米长的峡谷,此刻成为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