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的沈阳,秋意渐浓。大帅府内的议事厅里,气氛凝重得如同窗外铅灰色的天空。张雪亮端坐在父亲张作林曾经坐过的太师椅上,指尖无意识地轻敲着紫檀木扶手,发出规律的叩击声。这位年仅29岁的少帅,此刻正面临着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择。
左侧坐着委员长的特使张裙,他身着得体的中山装,语气温和却暗藏机锋:“汉青兄,委员长特意嘱托我转达他的诚意。只要东北军入关拥护中央,平津及河北的地盘尽归东北管辖。届时,您就是名副其实的华北之主。”
右侧的反蒋联军代表、阎锡三的亲信赵丕连立即接话,声音洪亮而急切:“少帅!切莫听信此言!委员长向来言而无信。若我等获胜,阎总司令、冯副总司令愿推举您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执掌全国军务!”
张雪亮缓缓睁开双眼,目光扫过两位说客。他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话:“东北是我们的根基,但关内才是施展抱负的舞台。”此刻,这个抉择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三十万东北军的命运,乃至整个华夏的政局走向。
是夜,大帅府东院的书房内灯火通明。张雪亮召集了心腹将领于学终、王树场等人进行密议。
“诸位,”张雪亮环视在场的将领,“今日双方开出的条件,你们都听到了。说说你们的看法。”
于学忠率先发言:“少帅,委员长虽然开出的条件不如反蒋联军优厚,但中央军实力雄厚,况且听闻李宇轩重新上了战场,而且还有江浙财阀支持。反观阎、冯联军,虽号称六十万,实则各怀异志。”
王树场补充道:“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选择反蒋联军,一旦战事不利,东北军主力入关,日本人必定会在我们背后捅刀子。老家不稳,何以图天下?”
这些话说到了张雪亮的心坎上。他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手指轻轻划过山海关:“父亲当年就是在这个关头栽了跟头。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9月18日清晨,张雪亮终于做出决定。在大帅府的机要室内,通电全国,奉军入关,并发电说道:“良自幼承庭训,深知国家统一之重要。今见战火蔓延,生灵涂炭,于心何忍?谨率东北全军,拥护中央,促成统一……
吁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至解决国是,自有正当之途径,应如何补救目前,计划永久,所以定大局而厌人心者,凡我袍泽,均宜静候中央措置……”
通电发出的同时,十万东北军已经开始向关内开拔。精锐的步兵、骑兵、炮兵部队,沿着北宁铁路向山海关进发。最先进驻的是于学终部,他们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当先头部队的铁蹄踏过山海关的城门时,一个老兵忍不住回头望了望关外的方向,轻声对身边的战友说:“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了。”
消息传到设在郑州的反蒋联军总部时,阎锡三正在与冯遇祥商讨作战计划。机要秘书手持电文慌慌张张地冲进来,连门都忘了敲。
“完了!”阎锡三看完电报,颓然坐倒在太师椅上,面色惨白,“东北军入关,我等腹背受敌!”
冯遇祥一把抢过电报,扫了一眼后勃然大怒,将电报狠狠摔在地上:“这个小六子,忘恩负义!当年他父亲在世时,我是如何待他们张家的!”
总部内顿时乱作一团。参谋们面面相觑,每个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东北军入关不仅意味着联军将失去平津这个重要后方,更意味着他们陷入了被南北夹击的绝境。
于学终率领的东北军先头部队行进神速。9月22日,他们兵临燕京城下。令守城的晋军惊讶的是,东北军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
于学终派人给城内的晋军守将送信:“同为华夏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