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有变。
第二天,陈学兵正准备跟重交大的梁乃兴约个下午饭,忽然接到一个埃摩森的电话。
他前两天委托埃摩森找的工程类管理人才,给的要求很高,居然这么快联系上了一个,而且当天就有时间,人离重庆很近,可以面谈。
很快收到人才资料的邮件。
他看到名字和照片的一刻,愣了一下,而后细细看了看履历,当即决定下午见一面。
地点约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农家山庄,因为对方还有职务在身,要低调,单位最近也很忙,也只能挑周末来一趟。
对方级别不低,陈学兵特意换了一身正装出席。
这次,埃摩森的蒋云舟在亲自在现场服务,订了一头小乳猪到山庄来烤,另外照例给他准备了一瓶香槟。
陈学兵和于春尹到达时,人已经来了。
“毕总,你好!”
下车握手,对方叫毕亚雄,眼神笑意中带着三分锐利的中年男人,背头,灰色夹克,白衬衫和皮鞋一丝不苟,甚至能看出来是新的。
对方很重视这次见面。
陈学兵大概能理解,在国企工作十几年,要跳到民企,一定是个艰难而郑重的决定。
“陈总好年轻!”毕亚雄笑道:“你可能不知道,黄市长和我聊起过你,当时你打电话找黄市长的秘书咨询什么事,是吧?当时我就在旁边,他挺忙的,没接你电话,但是当着我们的面好好夸了一下你这位金融企业家。”
他握着手说完这些话,也没让陈学兵感觉时间太长。
语速很快。
陈学兵恍然地道:“哦五月底的时候吧?”
“六月三号,下午。”毕亚雄轻笑着展示他的记忆力。
陈学兵点着头,重重晃了晃他的手才放开。
这位确实是个国企里的实力派。
1982年进葛洲坝电厂,一路从技术员干到厂长,而后做到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副总。
要知道,葛洲坝可是中国水电的黄埔军校,他们80年代的技术突围,比还要热血百倍。
长江流量8600m\/s,苏联专家都断言截流不可能完成,结果36小时13分锁定龙口,比苏联第聂伯河截流快54倍。
用万吨水压机+烧红淬火工艺铸造闸门,焊装甲板造出西方不提供的截流钭斗车,掺粉煤灰替代30%水泥做出优秀的混凝土配方。
工人王茂胜跳入模板堵漏,双腿被混凝土永久封固,留下一句遗言:“保住闸体,别管我!”
技术员张超群在40℃高温中连续测算72小时,右眼永久失明。
从这里输出的人才,解决了超高级混凝土温控难题,创造单日填筑强度吉尼斯纪录,首创300米级特高拱坝智能建造。
这些都只是一部分比较出名的故事。
这个厂,就是中国工业文明崛起的精神图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