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心热的谅国 (2/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根本没有任何可供车辆行走的道路,那些木材商人们为了将砍伐的珍贵木材运输下山,便捕捉和训练了数量众多的大象,在木材一头穿上铁链,然后绑到大象的身上,由这种陆地霸王将一根根粗大的木材拖拽下山,然后抛掷于江中,沿着河道的方向,直抵入海口。

    下山时,为了保持平衡,大象有时不得不跪着匍匐向前。为了保证木材的品质,许多木材只是简单的去除树梢和枝丫,这导致在山间运输时,会面临木材过长不便于林中转弯的情形,而此时,大象就不得不用头和长鼻来开路。

    遇到巨大而沉重的木材时候,大象往往只能前行十余米就停下歇息,之后再继续,一旦木材被林中的树木或者巨石卡住,大象的主人就会毫不顾惜地不停发出口令让大象前后左右的来回折腾,若大象反应迟钝,就会立刻遭到皮鞭,乃至斧头、砍刀的猛烈劈砍殴打……

    从山巅到山箐,再拉到河边,是大象拉木头的三个阶段,每段路上都留下了大象无尽的血水和汗水,甚至是他们的残体血肉。

    但是,为了能赚取不菲的木材运输费,那些饲养大象的搬运工们丝毫不顾忌它们的健康乃至生命,驱使着它们一次又一次往返山岭至河谷,将那些砍伐的珍贵木材拖拽至江边。

    谁让整个谅国发展数十年,就没什么像样的产业,只能依靠着山上的木头来换回宝贵的金银和物资呢?

    谅国的地盘经过多年的扩张,已陆续夺取了谅山、广宁、北涧(今越南北干省一带)、北河(今越南河江省一带)等地区,而且还在1702年,吞灭了位于高平地区的莫朝余孽,几乎阻断了安南与大秦之间的陆路往来。

    为了巩固和增强自身基本盘的实力,谅国在边境地区积极招揽大秦百姓移居其境内,甚至不惜许以无偿分配大量田地和免除若干年的杂役税费等优惠政策,以此吸引汉地移民的到来。

    截止到1730年,谅国的汉人数量规模已达十四万五千余,若是再加上近三十万的安南人,总人口接近五十万,在国内划分为三个府、一个直隶州、十七个县,算是基本上站稳了脚跟。

    不过,谅国的地缘态势却极为险恶,北边是庞大的秦国,南边是矢志于收复失地的安南黎朝,若是两边稍一发力,南北夹击,整个谅国将被瞬间击为齑粉,根本没有任何转圜余地。

    无他,战略空间太过狭小,没有辗转腾挪的余地,人家只要抬抬脚,就能杀到家门口,再走两步,立时会攻到新京(今越南谅山市)城下,直接来一场都城保卫战。

    不过,自从六十多年前,谅国抱上了齐国的大腿,认了宗藩关系,使的整个王国的安全处境立即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忌惮于齐国的强大武力威慑,不仅使得安南在连续发动两次“北征”失败后,不敢轻易再集大军继续北攻,就连大秦也逐渐停止了对谅国施以的各种威胁,以及严格封锁边境的行为。

    谅国更是在齐国的支持下,通过不断地蚕食和侵袭,尽占越北之地,逐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但是,谅国想要更进一步扩张实力,就显得有些后劲乏力了。

    盖因,谅国所据的越北之地,着实有些“烂”,皆为山岳丛林地形。

    从空中俯瞰,就会发现整个越北地区山多坡陡,沟深谷狭,绝大部分为山地,海拔一般在五六百米以上。主要山脉由西北走向东南,支脉纵横交错,两山之间多为深沟峡谷,谷深达数十至数百米。

    也只有群山中存在的若干坝地(小盆地),方能容下百姓聚集居住和大规模的农业种植活动。

    山沟和江河两岸的山坡多为竹林或者灌木林,不宜农耕,在齐国顾问的指导下,勉强可以开发为橡胶林。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hanfengzaiqizhidiguoshidai/read/97/43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