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丝巾和披肩,产品销售额的10%将用于塔希提桑园的生态保护。“我们还想邀请玛拉去巴黎的设计工作室,和我们一起开发新品,让更多人知道塔希提的桑蚕文化。”
玛拉看着邮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走到桑园里,摘下一片刚长出来的桑叶,放在鼻尖轻嗅,桑叶的清香里带着海风的气息,是她很久没闻到过的味道。蒂亚走过来,递给她一部手机:“妈妈,城里的好多年轻人都看到了我们桑园的视频,他们说想回来帮忙,还有人想跟着你学植物染。”
苏尔玛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丈夫航海日记里的一句话:“海风会带走很多东西,但带不走人们对土地的热爱。”现在,她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桑蚕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能在协作与创新中不断生长的生命,就像这些在塔希提的海风里扎根的桑苗,只要有人守护,就能长出新的枝芽,结出希望的果实。
一个月后,塔希提的桑园迎来了第一次采桑。玛拉带着女人们和孩子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一芽二叶的桑芽,指尖在叶片间轻拨,动作温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皮肤。蒂亚则用无人机拍下了这一幕,视频里,湛蓝的海水、翠绿的桑园、五颜六色的染材花田,还有人们脸上的笑容,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苏尔玛和卡米拉站在桑园边,看着这一切,卡米拉突然说:“外婆,咱们明年在塔希提举办‘全球桑蚕文化节’吧,让全世界的人都来看看这里的桑蚕文化,看看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苏尔玛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太平洋。海面上,一艘艘小船正朝着桑园的方向驶来,船上载着来自斐济、肯尼亚、清迈的匠人——他们是收到玛拉的邀请,特意来塔希提交流桑蚕技艺的。海风里,传来了他们的歌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旋律,却唱着同一个主题:桑丝连接世界,友谊跨越山海。
守苗爷爷手里拿着一株刚培育出的“塔希提混种桑苗”,叶片上泛着淡淡的金边,是用塔希提的本土桑苗和安第斯的三系混种桑嫁接而成的。“这株苗叫‘丝路金叶’,”守苗爷爷笑着说,“它能在海岛的风里长得壮,也能在高原的土里扎下根,就像咱们的桑蚕文化,能在全世界的土地上生长。”
苏尔玛接过“丝路金叶”,指尖触到叶片的金边,仿佛触到了阳光的温度。她知道,这条“丝路织星河”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在遥远的非洲沙漠,新的桑苗正在破土而出;在寒冷的蒙古草原,新的蚕室正在搭建;在繁华的欧洲都市,新的桑蚕文创产品正在设计……而在塔希提的海风中,这株“丝路金叶”将会长出新的枝芽,蔓延向更远的地方,连接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
夜幕降临,塔希提的桑园里亮起了灯。暖黄色的灯光透过竹棚的缝隙,洒在桑苗上,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讲述着这段跨越太平洋的桑蚕故事。玛拉带着大家在桑园里摆起了长桌,桌上摆满了塔希提的传统美食:Poisson Cru(生鱼沙拉)、烤椰子、诺丽果果汁,还有用新采的桑芽泡的桑叶茶。
匠人们围坐在长桌旁,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着桑蚕技艺。玛拉拿出一块刚染好的桑丝方巾,方巾上用金色的丝线绣着塔希提的图腾和安第斯的桑枝,边缘缀着用椰子纤维做的流苏:“这块方巾叫‘海风与高原的约定’,是我送给苏尔玛奶奶的礼物,谢谢她带着大家来帮我,帮塔希提的桑蚕文化活了过来。”
苏尔玛接过方巾,指尖触到细腻的桑丝,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温柔和高原的厚重。她举起茶杯,对大家说:“敬桑苗,敬桑丝,敬我们跨越山海的友谊!愿这条丝路,能在全球织出更多的星河,更多的希望!”
所有人都举起茶杯,清脆的碰杯声在塔希提的夜空里回荡,和海浪的声音、桑叶的声音、匠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一首最动人的“丝路之歌”。而在桑园的角落里,那株“丝路金叶”的幼苗,正在灯光下悄悄生长,它的根,已经深深扎进了塔希提的土壤里,扎进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第五章 丝路金叶:共织未来网
塔希提的桑园渐渐步入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