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3 (2/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还能吸引有益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等营养液渗透两天,咱们就可以种新苗了。”苏尔玛擦了擦额头的汗,海风带着咸味吹过来,却让她觉得格外踏实。

    可天不遂人愿,第二天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了塔希提。苏尔玛和卡米拉被屋顶的声响惊醒,跑到桑园时,只见刚搭好的竹棚被吹得东倒西歪,椰子纤维滤网也被掀翻了好几片,玛拉蹲在地上,手里抱着一株被吹断的桑苗,眼圈通红:“都怪我,没提前看好天气预报,这下全完了……”

    苏尔玛走过去,轻轻拍了拍玛拉的肩膀:“别着急,咱们再想办法。桑苗和人一样,得经历点风雨才能长得壮。”她抬头看向远处的椰子园,突然有了主意,“守苗爷爷,咱们可以用椰子壳做沙袋,压在滤网下面,再把竹棚的支架绑在椰子树上,这样台风就吹不动了!”

    守苗爷爷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椰子壳又重又耐腐,压在滤网上既能固定,还能慢慢分解成有机肥,给桑苗提供养分。”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砍椰子、剥壳、装土,把一个个椰子壳沙袋压在椰子纤维滤网的边缘,再用藤蔓把竹棚支架牢牢绑在椰子树干上。玛拉的儿子蒂亚也从城里赶了回来,他在城里学的是土木工程,还带来了几个同学,用无人机测绘桑园的地形,设计了一套“阶梯式排水系统”:“咱们把桑园分成三级台阶,每级台阶之间挖一条排水沟,沟里铺鹅卵石和椰子纤维,既能排掉咸水,又能留住土壤里的水分。”

    看着蒂亚和同学们忙碌的身影,玛拉的眼里泛起了泪光:“我以为他早就忘了怎么种桑,没想到他还记着。”

    苏尔玛笑着说:“桑蚕文化就像桑苗的根,只要还有人记得,就不会断。蒂亚他们懂现代技术,你懂传统技艺,咱们一起把老手艺和新技术结合起来,桑园肯定能活过来。”

    两天后,台风过去了,塔希提的天空重新变得湛蓝。桑园里,加固后的竹棚稳稳地立在椰子树下,阶梯式排水沟里的咸水正顺着沟渠流向大海,椰子壳沙袋压着的滤网下,土壤已经变得松软湿润。守苗爷爷小心翼翼地把“海陆双适应桑苗”种进土里,蒂亚用喷灌系统给新苗浇上清水:“这套喷灌系统是太阳能的,不用接电,以后浇水就方便了。”

    玛拉则带着女人们在桑园边开辟了一块“染材园”,种上了海娜花、凤凰花和诺丽果——这些都是塔希提传统的植物染原料,之前因为桑园不景气,染材园早就荒废了。“等桑苗长大了,咱们就用这些染材染丝,再绣上塔希提的图腾,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玛拉手里拿着一朵刚开的海娜花,花瓣的红色染在了她的指尖,像一颗小小的火种。

    一周后,“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远程会议准时召开。屏幕上,玛拉展示着桑园的新变化:嫩绿的桑苗已经长出了新叶,染材园里的海娜花长势喜人,蒂亚和同学们正在调试无人机,准备监测桑苗的生长情况。

    奥莉娅看着屏幕,兴奋地说:“太好了!我们肯尼亚的沿海桑园也用了你们的阶梯式排水系统,效果特别好。我还想把塔希提的椰子壳沙袋方法引进来,比我们之前用的麻布沙袋耐用多了。”

    妮娜则带来了清迈的好消息:“我们培育出了一种‘抗霉桑苗’,能抵抗高湿环境下的霉菌病,下个月就寄一批到塔希提,和你们的‘海陆双适应桑苗’混种,这样桑苗的成活率就更高了。”

    周明远也笑着说:“我联系了中国的海水稻研究团队,他们愿意和咱们合作,在桑园周围种上海水稻,海水稻能吸收土壤里的盐分,还能作为桑蚕的饲料补充,一举两得。”

    晓晓的声音从屏幕角落传来,他身边围着几个塔希提的孩子:“‘少年联盟’和塔希提的小朋友成立了‘桑苗守护队’,他们每天都会记录桑苗的高度、叶片数量,还会拍视频给我们,这样大家就能远程关注桑园的情况啦!”

    会议结束后,苏尔玛收到了艾拉发来的邮件。艾拉说,“丝路印记”品牌想推出“海岛守护系列”产品,以塔希提的桑丝为原料,用玛拉的传统植物染技艺,设计出带有塔希提图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feihuogongchengzhifenghuajuedai/read/97/443.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