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冥王星轨道上的传承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算经》中的“勾股测天”记载让他眼前一亮:“古人用勾股定理测量天体距离,精度在当时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我们可以将这种‘几何测距’原理与现代雷达技术结合,开发‘深空物体预警系统’,提前探测柯伊伯带的冰晶块与尘埃云。”

    工程团队很快将这一理念落地,在“冥王号”的替代任务“玄冥号”探测飞船上加装了“勾股-雷达预警系统”。当飞船再次进入柯伊伯带时,系统成功提前48小时探测到一片大型尘埃云,飞船借助“太阳帆借力”技术顺利规避,避免了重蹈覆辙。

    与此同时,林薇在参与火星基地的生态升级项目时获得了新灵感。当地的“火星农业舱”出现土壤养分不足的问题,她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粪肥发酵”技术与印加帝国的“梯田施肥”法,将宇航员的排泄物经过特殊发酵后,按照梯田的分层施肥原理注入土壤,不仅解决了养分问题,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古代的农业智慧同样适用于地外生态,”林薇在项目报告中写道,“我们可以新增‘地外农业智慧’子模块,收录全球传统农耕技术。”

    半年后的一天,“星际智慧图谱”的全球联动系统突然报警,目标是位于金星轨道附近的“太白”空间天文台。“天文台的主镜片被小行星碎片撞击,出现直径5厘米的裂痕,观测能力下降90%。”屏幕上,天文台的实时画面显示,主镜片的裂痕正在缓慢扩大,“金星的浓厚大气层会干扰飞船着陆,且天文台处于自转状态,维修难度极大。”

    王玲立刻启动跨领域应急会议,林薇调出天文台的结构数据:“主镜片采用碳化硅材质,硬度极高但脆性大,常规修补方法会导致镜片进一步碎裂。且天文台的自转速度为每分钟1转,维修时必须抵消离心力。”

    陈凯迅速打开“地外维修图谱”,翻到古中国的“琉璃修复”技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修补”法:“古人修复琉璃器皿时,会用同材质的粉末混合粘合剂,采用‘逐层填补’的方法修复裂痕;油画修补则讲究‘无色差融合’。我们可以用飞船上的碳化硅粉末,混合低温固化粘合剂,借鉴‘逐层填补’法修复裂痕,同时用激光将修补处与原镜片熔接,确保光学性能一致。”

    赵阳补充道:“为了抵消自转离心力,可以借鉴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的重心控制’原理,让维修队员在镜片两侧对称作业,通过调整身体位置平衡离心力,同时用特制吸盘固定身体,避免漂浮失控。”

    维修飞船升空后,在金星轨道附近与“太白”天文台完成对接。维修队员身着适配高温度环境的防护服,在天文台自转的离心力下,如同走钢丝的艺人般保持平衡。他们按照系统规划的步骤,将碳化硅粉末与粘合剂混合后,逐层填入镜片裂痕,激光束精准地将修补处与原镜片熔接。6小时后,维修工作顺利完成,天文台的观测能力恢复至95%。

    这次任务的成功,让“星际智慧图谱”的应用领域从“救援与防御”扩展到“设备维护与升级”,全球多家天文机构纷纷与团队建立合作。

    这天夜里,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王玲拿起桌上的青铜爵杯,杯身上的饕餮纹在灯光下流转,与屏幕上“玄冥号”飞船传回的冥王星影像形成奇妙的呼应。陈凯走过来,递给她一份新的图谱更新清单:“我们刚刚录入了古中国的‘活字印刷’模块化理念和达芬奇的‘机械自修复’草图,系统现在能支持地外设备的自主诊断与模块化更换了。”

    “还记得第一次应对太空反恐时,我们连微重力环境的战术都要从零摸索吗?”王玲笑着说,“现在居然能修复金星轨道上的天文台镜片,规划冥王星的探测路线。古人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陈凯望向屏幕上不断扩展的“星际智慧图谱”,界面上,冥王星的冰原、火星的绿洲、月球的观测站、金星的天文台如同星辰般闪耀。“鲁班发明锯子时,或许没想过他的‘仿生造物’理念会用于深空设备;张衡制作浑天时,也不会料到他的‘天文观测’智慧会助力探测冥王星。但他们把智慧刻在了竹简上、铸在了青铜器上,就像在黑暗中点燃了火把,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此时,屏幕上弹出了一条来自银河系边缘探测任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feihuogongchengzhifenghuajuedai/read/97/443.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