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冥王星轨道上的传承 (2/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成功打开的瞬间,一股刺骨的寒气涌出。队员们进入飞船内部,通道内布满结冰的管线,应急灯闪烁着微弱的红光。“冥府生态舱在船体中部,前方通道因结构变形出现坍塌,坍塌物中有断裂的液氮管道,泄漏的液氮让温度降至-200℃。”周扬的声音带着凝重,“穿过后通道需要跨越3米宽的缺口,低重力环境下很难稳定着陆。”

    王玲盯着屏幕上的坍塌区域模型,突然想到了古中国的“栈道修建术”:“秦汉时期的工匠在悬崖上修建栈道,用木梁搭建临时通道,再用绳索固定。让队员使用可伸缩的铝合金梁,借鉴‘栈道横梁’的原理搭建临时桥,同时用高强度碳纤维绳从两端固定,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注意梁的间距,参考《墨子·备蛾傅》中‘梯阶排布’的尺寸,确保落脚稳固。”

    临时桥很快搭建完成,队员们踩着铝合金梁平稳通过缺口,终于抵达“冥府生态舱”门外。透过布满冰花的观察窗,能看到舱内的培养罐已破裂大半,淡蓝色的微生物原液冻结成冰晶,3名载荷专家蜷缩在应急保温舱内,面罩上的氧气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红光。

    “检测到生态舱内温度-195℃,微生物活性为零,液氮泄漏点在舱体左侧。”李玥的检测仪发出尖锐警报,“必须先封堵泄漏点,再重启生态系统。”

    陈凯翻到古中国的“堵漏技术”记载:“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用‘桐油灰’封堵船缝,遇水膨胀后密封性极强。我们可以让队员使用低温固化密封胶,借鉴‘桐油灰堵漏’的分层填充法,先填入膨胀棉吸收泄漏的液氮,再涂抹密封胶,最后用金属贴片加固——密封胶的固化时间要参考古阿拉伯的‘沥青凝固计时法’,精准控制操作节奏。”

    队员们立刻行动,膨胀棉吸收液氮后迅速结冰,形成临时封堵层,密封胶在低温下快速固化,金属贴片牢牢固定在泄漏点。当泄漏彻底止住,林薇远程启动了生态舱的备用加热系统:“温度正在回升,已注入新的低温微生物储备,生态循环开始恢复。”

    “应急保温舱的氧气即将耗尽,我们正在转移专家!”周扬的声音传来,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载荷专家抬出保温舱,用便携式保温毯包裹住他们,向“烛龙号”救援飞船转移。

    就在此时,系统突然发出最高级警报:“检测到大型尘埃云正向此处移动,预计1小时后抵达,撞击力相当于10级台风!”屏幕上,柯伊伯带的监测画面显示,一片暗灰色的尘埃云正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袭来,内部夹杂着直径超10米的冰晶块。

    赵阳的额头渗出冷汗:“‘烛龙号’的防护罩无法抵御这种强度的撞击,‘冥王号’的船体随时可能解体。必须在尘埃云抵达前完成撤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突然翻到古中国的“风筝借力”原理与北欧的“风帆航行”技术,“可以让‘烛龙号’展开特制的‘太阳帆’,借鉴风筝‘借风升空’的原理,利用尘埃云前方的气流加速撤离——太阳帆的角度要参考维京长船的‘风帆调整法’,根据气流方向实时微调。”

    “烛龙号”立刻展开太阳帆,银白色的帆面在恒星的照射下泛着微光。当尘埃云的前锋抵达时,太阳帆如同被风鼓起的船帆,带着飞船快速脱离危险区域。透过舷窗,队员们看到“冥王号”在尘埃云的撞击下逐渐解体,冰晶块撞击船体的火花在黑暗的太空中格外刺眼。

    12小时后,“烛龙号”成功脱离柯伊伯带,3名载荷专家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王玲却盯着屏幕上尘埃云的轨迹图陷入沉思:“这次危机暴露了我们对深空极端环境的认知空白。古人应对未知风险时,总会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比如大禹治水的‘疏堵结合’策略,我们或许可以为每个深空探测任务建立‘智慧应急手册’。”

    四个月后,“星际智慧图谱4.0”正式上线,新增的“深空应急手册”模块整合了全球古代文明的应急智慧:中国古代的“备荒仓储”理念转化为深空探测的物资储备方案;古罗马的“城防应急通道”设计用于地外基地的逃生路线规划;甚至非洲部落的“雨季避难所”搭建技巧,都成为了深空飞船应急舱的设计参考。

    这天,陈凯在整理古中国的天文文献时,一份《周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feihuogongchengzhifenghuajuedai/read/97/443.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