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可以自由出仕。
沈劲回想自己年轻时,肩负族人的期许,怀揣洗刷耻辱的志向,前往建康闯荡。
只求闻达于各镇诸侯,却蹉跎到了三十多岁。
期间受尽白眼,满堂公卿,并无一人肯用他,直到桓熙前往建康,才终于遇得明主,使他能够建立功业。
沈劲对于桓熙的感激与忠诚,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
桓熙与沈劲在未央宫的一处花园散步。
沈劲不敢与他并肩,特意落后了半个身位。
桓熙正色道:
“世坚,我欲东出,需得先取凉州,倘若出兵河西,只怕难以顾及河东。
“苻健闻我出兵,必会趁机进攻关中。
“河套路途遥远,若由西套南下,我早已闻讯班师。
“潼关更是天下闻名的险隘,我料定,苻健在我离开后,必将先攻高王,再取蒲坂,经由渭北入关。
“伱镇守高王城,可谓任务艰巨,我西征的成败,也最终会落在你的肩上。”
沈劲闻言,深感肩负重任:
“但凡末将能有一息尚存,绝不使氐人越过高王城一步。”
桓熙微微颔首,他在雍州河东郡安排了五千战兵,而沈劲又有一千部曲驻守。
别看桓熙设置的河东郡仅有蒲坂、高王二县,他还往河东郡迁徙不少的民众。
除了这些将士的家属,蒲坂、高王二县尚有百姓八千户,刨除老弱,随时可以再聚五千州郡兵,仔细想来,足以支持到王猛由长安带去援军。
毕竟桓熙此前已经重点修缮过了长安往蒲坂的官道,道路平整,哪怕不以牛车、马车赶路,也能加快行军速度。
当夜,桓熙、王猛、沈劲三人秉烛夜谈,交流的都是守城的心得。
桓熙、王猛自不必说,而沈劲也绝非泛泛之辈。
毕竟在原时空中,他就凭着五百士兵,在慕容恪、慕容垂等人的进攻下,坚守了洛阳很长一段时间。
这也是为何桓熙要以沈劲常年镇守高王城的原因。
只要高王城不被攻破,蒲坂就不会有危险,否则当年高欢也不必连续两次死磕玉璧,最终留下高王快乐城的美名。
三人彻夜长谈,各有所得,翌日,沈劲告辞离开,桓熙亲自出城,执手相送。
期间,二人泪眼相对,离别的话,如鲠在喉,就是道不出口。
沈劲哽咽道:
“惟愿主公保重身体,沈劲只恨不能长随左右。”
桓熙拍拍他的肩膀,对沈劲多有嘱咐。
二人打开了话头,自然是依依不舍的互诉离情。
离别之际,沈劲突然请求道:
    “下官之子沈赤黔,年已十四,愿求在主公身边作一亲随,听凭驱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