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过去,桓熙每次送去信件,谢艾起初还会原封不动退回去,后来就直接送往武威,交给张重华。
张重华当然知道桓熙对谢艾垂涎三尺,这样的儒将,谁又不爱。
哪怕他这些年沉迷酒色,但脑子还是清醒。
其长宁侯张祚与宠臣赵长、尉缉等人趁机进谗言,担心谢艾被桓熙拉拢,希望剥夺谢艾的兵权。
张重华看着诗文笑道:
“桓熙固然情真意切,但谢艾绝不会负我。”
吃一堑,长一智,他曾经听信谗言,疏远谢艾,这才遭致惨败。
数年来,谢艾镇守金城,面对桓熙的暗中示好,始终不为所动。
就连桓熙都不得不代拟节妇吟,感慨此事。
张重华作为诗里的良人,又怎会去猜忌那位节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何况是谢艾这样的帅才。
当然了,桓熙都写诗了,张重华不能没有表示。
在张祚等人离开后,张重华唤人将谢艾此前送来的桓熙信件尽数取来,这些信件,都不曾开封。
“替我送还给福禄县伯。”
张重华吩咐道。
想来,此举足以让谢艾知道自己对他的信任。
果不其然,当谢艾看到这些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送回来,不由感激涕零。
此前未能与桓熙更早相识的遗憾也随之去了大半。
毕竟,如果不是真的信任自己,张重华必然是要拆看这些信件的。
桓熙听说此事时,已经回到了长安,他对张重华的手段大加赞赏。
其实张重华也并非是庸碌之主,他二十岁时,就能果断起用谢艾,抵御后赵入侵,这样的魄力,能与赤壁之战时的孙权看齐。
只不过也有孙十万同样的缺点,军事才能差了一些。
张重华初次领兵就与桓熙交手,最终丧师辱国。
桓熙回到雍州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中旬,他赶在秋收到来之前,往雍州各郡选拔州郡兵,终于在中秋之前募得五千之数。
与此同时,邺城已经被前燕围困了整整四个月。
期间,魏将蒋干率领五千精锐出城迎战,魏军大败,战死四千余人,蒋干单骑逃回邺城。
而奉命协防邺城的参军何融则以借传国玉玺为信物,南下求援为由,设法诈得了传国玉玺,抛下一百将士留在邺城,单骑带着玉玺突围,送到了戴施的手中。
邺城守军此时吃了四个月的人肉,数万宫女已经被吃光了,继续坚持下去,只能向城中百姓下手。
但这些百姓,也都是他们的家人,又如何下得去口。
眼见东晋的援军迟迟不来,终于有人坚持不住,选择了放弃,冉魏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城门,放燕军入城。
    蒋干得知消息,缒城而逃,不知所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