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这事,他又不是没做过,否则宋钦宗也不会成为皇帝。
而书法家的那班大臣,也大多绝对会点头附和“对、对、对,辽人凶猛,官家您赶紧跑吧,您跑,我们才好跟着一起跑。”
始皇听到宋朝有大臣不谏言如何抵御辽人,反而让赵恒迁都跑路,冷哼一声,道:“辽人尚未打到城下,彼辈便畏惧至此,身为人臣,不为君王分忧解虑,反而提此动摇人心之言,等辽人真至,彼辈必定叛宋降辽。”
“彼辈若在朕前言此事,朕必杀之!”
这倒不假,以始皇帝的性情,绝对会砍了这些人的脑袋,然而这是宋!
李念笑道:“陛下若在宋,那可能还不太好杀这些人,即使其等畏金畏辽至深,历史其等欲降辽,也不好杀。”
“因为咱大怂有一‘祖宗之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而宋朝皇帝甚少杀文官。除非是谋逆等大罪,否则文官几乎不被处以死刑,多处以贬谪流放!”
这话让王绾等人眼睛微微睁大,“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几乎不杀文官”,犯了罪不会被处死,只是被贬官流放,这在宋朝当文官,是在太爽了。
但这也必定会让宋朝文官变成阻碍宋朝发展的力量。
“所以在后世有很多人都希望到宋朝当文官,地位高,俸禄待遇极优。”
王绾忍不住问道:“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何人提出?其提出时,便未想过这会让文官做大,不利于国?”
始皇等人心中猜测,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应当是赵光义提出,正是这位宋太宗拔高科举,提升文官地位。
然而李念给了他们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宋太祖赵匡胤!至于其有未想到过?兴许想到了,只是觉得问题不大。”
“因为在赵匡胤时,‘崇文抑武’的风气还未发展起来,且赵匡胤时也没那么多文官,还在可控范围内,他也想不到在他死后,那位兄弟后来会规范科举、大肆提高文官地位。”
赵匡胤当时可能只是想用这句话安抚下当时的士大夫,给他们画饼,让士大夫愿意为他所用,且表达一下他重视士大夫,想扭转晚唐以来的“重武轻文”之风。
他估计也没想到这饼在日后还有被兑换的一天。
听了李念之言后,始皇等人也感叹于宋朝对文官待遇之优厚。
始皇道:“宋会因文官拥护而使国祚延长,然文官地位过甚,必有害于国。治国须文武并重,非偏重任何一方,且要在文武外,兴科学一道,方能使国兴盛且长久。”
后一句是跟李念学的,后世相比于古时更强盛,主要便因有科学。
始皇继续道:“赵恒若真听此谏言,宋必失人心,而人心失,宋室难安。”
李念道:“宋廷中也有人能看清形势,宋朝的名相寇准便是其中之一。”
“在赵恒询问他对迁都的看法时,寇准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始皇点了点头,有感而发道:“即便是这宋朝,也不乏名臣名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