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而是在前线的宋军将士拼命搏杀。
若没有宋军将士抵挡住辽军、金军,让辽人、金人看到宋硬扎的一面,即便宋朝愿意给岁币,也求不到和平。
然而,讽刺的是,宋朝许多文官都认为是他们的“奇谋妙计”产生了效果,瞧不起在前线抵御辽人、金人的将士。
李念接着道:“辽军此番南征,更像是一种试探,如果能趁机攻取宋朝大量疆土,甚至亡掉宋朝,自然更好,可如果没成,那就见好就收。”
“见赵恒御驾亲征,耶律隆绪和其母萧太后认为宋人抵抗意志坚定,便熄了继续伐宋的打算,虽当时的战争形势更偏向于辽,但辽军主动退兵。”
“在辽军退兵后,赵恒和众臣将之视为‘捷’,众臣纷纷向赵恒祝贺,赵恒当即作了二首《喜捷诗》,并亲自把诗题写在行宫墙壁,还令大臣写诗应和。”
始皇等人听后,只有一个感觉:这也能叫“胜”、叫“捷”?这宋对“胜”、“捷”的标准定的是否有些低了?
是辽人伐你们宋人,主动侵略打到你们地盘上,杀你们的人,抢你们的物资,现在辽人掳掠够了,见好就收,主动退兵,你们居然认为这是捷报,还好意思写《喜捷诗》。
简直脸都不要了!
这赵宋一朝,从上到下,从皇帝到群臣,要脸的似乎不多。
要是李念知道始皇等人的想法,这才哪到哪儿,只能算开胃小菜,等到大书法家和赵九妹那批人登场,那才能深刻生动地展现啥叫毫无羞耻。
“靖康之耻”,金人向宋廷索要美女,由宋廷当朝大臣亲自为金人搜罗,结果民间搜罗的美女不够,于是便将大臣妻女、皇帝妃嫔也送给金人抵数。
这才是真耻辱,也是李念对宋没多少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宋经济是不错,可有“靖康之耻”;宋文化发展确实不俗,可有“靖康之耻”;这根耻辱柱实在太丑陋。
即使不提“靖康之耻”,也有赵九妹与秦桧谋害岳武穆的无耻事。
和这些相比起来,赵恒认为是自己将辽军吓退,不要脸地写《喜捷诗》这点事,根本不算啥。
李念接着道:“在这一次将辽军击退后,赵恒积极备战,他知晓辽不会只攻打他们一次,之后还会再来征伐。”
“咸平四年,辽军再度伐宋,这一战,在损失数万人马后,辽军被宋军击败退兵。这些人马损失在辽军可接受范围之内,未伤其筋骨。”
即使这份战报有夸大,但宋军应该确实在辽军这次的入侵中将之击败。
宋与辽互有胜负,并未辽军就完全强于宋军!
“遂在咸平六年,辽军再度来袭,但这次辽军赢了,赢了之后并未大规模侵袭,同样见好就收,退兵而回。在咸平六年一年多后,景德元年,辽人又一次伐宋,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其母萧太后萧绰亲率二十万大军攻宋。”
“这一战也是‘澶渊之盟’前的最后一战。”
根据李念先前之言,宋军在这一战中应是赢了,即便不算打赢,也能算是占了上风,但这也更加耻辱!
“在最初时,宋廷上下被辽人的动静给吓到,认为情势危急,胜不了辽人,在赵恒向群臣问计之时,有大臣居然提议让赵恒迁都。”
如果是大书法家,即便不迁都,也肯定会跑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