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茶与诸子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贤出,可秦国当时及前后皆有,在数量上也比他们更多。

    说完这番话,摩叶上师又道:“秦国诸子百家之学博大精深,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只能简要为诸位讲说。”

    摩叶上师并未选择将带回的诸子百家经典拿出来给众人看,因为即使拿出来,这些人也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而且他们也还没将诸子百家经典给翻译完。

    别看诸子百家经典好像就那么些书,可微言大义,要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准确翻译为孔雀国人能理解的版本,那是件难度极高之事。

    所以,在历史上第一个翻译外国著作的人常会留名于史,譬如翻译《天演论》的严复。

    摩叶上师道:“儒家主张人当修身,即修养个人品性,再齐家立业,接着再治其国,最后使整个世界变为其等所往之模样,是为‘平天下’。儒家主张‘仁’、‘义’,认为要让世界达至大同……”

    提到“大同”,摩叶上师专门解释了一句:“儒家的至高理想便是世界大同,而大同者,以儒家之言便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摩叶上师用孔雀国语为众人详细讲说了一番何为大同世界,那也是一个描述极好的世界,虽和他们所追求向往的佛之净土不同,但一点也不逊色。

    “儒家认为要想达至大同世界,必须要施以‘仁’、‘义’,国有‘仁’、‘义’而得长存,人有‘仁’、‘义’而得立足于世。”

    “然‘仁’、‘义’也只是儒家学问中的部分,其亦讲‘礼’、‘智’、‘信’,我虽观阅过儒家经典,亦不敢说已了解儒家之学。”

    “儒家学者须行‘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

    摩叶上师讲了一番儒家六艺,随后道了句,“由此也可见秦人勇猛尚武之性。”

    可不是嘛,不学好“抡语”,怎么教人《论语》?在春秋战国时,没点武力傍身,怎么保证行走天下?

    摩叶上师的介绍虽简要,但众人都听出这儒家的思想学说不下于他们的佛教、耆那教,若这儒家在他们孔雀国,十有八九也能成为一大教派,吸引诸多人入教。

    想到此处,房内许多人神色严肃起来,虽说这儒家并非教派,但其绝对有能力化作教派,他们心中生出想法:最好不让这儒家传入国内,否则可能危及他们佛教。

    不,不仅仅是儒家,秦国的诸子百家可能都和儒家一样,要将之全部禁绝。

    教派的蛋糕就那么大,这个教派多分一点,那个教派就少分一点,他们孔雀国内分的人本就不少,怎能允许外邦的教派传入?

    摩叶上师不知道某些人生出的想法,继续道:“道家崇尚于‘道’,认为天地万事万物及万事万物运行之理皆在一个被称为‘道’的存在之中,‘道’即是万物,也是万物所生之理,也是其凋亡之理。”

    “便如我等看一朵花,这朵花本身是‘道’,盛开是‘道’,凋亡已是‘道’。我等人也是一样!”

    “所以,我等行于‘道’之中,当顺‘道’而行,遵从‘道’的发展,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便如大河之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其实,由于从小养成的思维模式不一样,摩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秦设计师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diqinshejishi/read/97/585.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