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升了4-5倍。
哪怕后面降产量,从1620斤降到每亩800斤,那也比现在的大明高了一倍产出。
以后再在北方推广红薯、土豆、玉米等应急粮食,还有其余蔬菜、辣椒、瓜果等产物,何愁大明的粮食不能丰沛起来?
“你们觉得如何?”
朱标站在田头,负手而立,身后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
更远的地方则乌压压有无数农民打扮的汉子。
这些农民就是朱元璋从苏州、常州、湖州等太湖流域传统农业区找来的农业代表,一般是各乡里长、甲首。
他们每个人再带几个人当作见证,过来的开支由朝廷负担,亲眼看看稻田的产量。
此刻很多农民都站在田埂边,激动地摸索着那饱满的稻穗。
站在朱标身边的老人在古代称为乡老,现在也是一个个目瞪口呆,激动不已。
“殿下,这这这.”
“亩产9石.亩产9石,老天爷啊,草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盛世。”
“以前倒也偶尔有过上好的田地亩产6-7石,但这亩产9石,而且还是那么多田全都亩产9石。”
“殿下,我们那边的田也能如此吗?”
周边乡老很多都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因为亩产9石,在他们眼中已经是神迹。
朱标笑道:“这亩产9石已经是难得的事情,但你们若是好好耕种,亩产6-7石应当还是可以。”
“殿下,为何只能产6-7石?”
一个乡老忙问。
朱标解释道:“因这田地是朝廷精心照料所致,你们想达到这点,相当不容易。不过好好按朝廷的旨意做,高产当无碍。”
说罢他又道:“这些产出的种子,都会送往江浙,之后由农庄的田户们指导你们做。朝廷也会在那边开设肥料站,用于制作专门的肥料,由当地典农卫统一进行管理。”
这是朱标考虑好的事情,下半年这些二代自留种要全部在太湖流域种植,现代化肥肯定无法大规模运输,那就只能自己自己做土法堆肥。
不过农药倒是可以运不少来,因为农药是可以进行稀释的,以现代农药的威力,对付古代害虫轻轻松松。
他打算在那边设立专门的典农卫进行管理。
那些在皇庄培养好的有经验田户一律都授予典农卫小旗的职务,让他们带领当地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
这样目前产的5000亩水稻就能迅速在太湖流域生长壮大。
等到三年左右,种了五六代,种子开始退化的时候,再让朱云峰那边运种子过来就行。
如此长期下来,有了太湖流域的先进经验,自然也就能在整个南方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大大提高粮食产量。
“好好好。”
周围乡老们听了连连点头,欣喜不已。
这事对于大地主们来说或许不是好事,但对于中小地主以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