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此信一开,秦军必亡! (1/2)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一 ↓

短短三天的时间,秦军在蒙恬和王贲的指挥下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今晚就能进入楚国的老国都--丹阳境内了。

奇怪的是,自从出了函谷关,这一路上可谓是风平浪静,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就连个人影儿都没有见到。

简直是怪哉!

此刻,所有校尉级以上军官都在大船的舱内议事,唯独胡亥一个人站在甲板上,他的眼神如同鹰鸠一般的盯着周围的一切。

因为胡亥的内心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毕竟秦国举全国之兵六十万攻打楚国,声势浩大。

就算是楚王昌平君再昏庸,估计也会懂得抵御外敌吧?

要知道,自古以来的楚国,哪怕是春秋时期,都是几个公族在帮助芈氏王族一同治理国家。

楚国的疆土是昔日七国之中最大的,光靠一个芈氏王族哪里能管得过来。

于是这几个公族的势力越来越大,直到现在,屈、景、昭三家在公族中最大,史上称之为“三闾”。

然这三族中又以屈家最为尊贵。楚武王有一个儿子叫屈瑕,现在的屈氏公族就来自屈暇一脉,算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宗亲。

那么,现任楚国的上大夫屈原,就是屈氏公族的代表。

当秦王嬴政几天前,在咸阳一份诏书昭告天下,不日就会攻打楚国的时候,屈原就向昌平君进言防御和退敌之计。

然而昌平君沉迷于醉酒和女色,根本顾不得屈原的进言,只是对屈原说:“寡人知道公一心为国,忠心可见,那么秦国来攻,真是考验公的时候,抵御外敌一事就交予公了。”

昌平君说完又倒在女人怀里,屈原见状纵有万般无奈,也只好先顾大局,毕竟秦军的作战速度很快,眼下作为公族首脑的他必须马上召开廷议,商议如何阻挡秦军。

历史上讲,屈原是个正直的人,为了不想看到祖宗的江山拱手送人,他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最终无力回天,只好投身汨罗江,以身殉国。

如此看来,果真不假。

廷议过后,王公们最终商议出了结果,让勇猛无敌的楚阳侯项燕,带领他的项家军抵御秦军无疑是最佳选择。

要知道项燕的修为极高,在楚国的武将行列地位极高,十岁举鼎,一杆重达八百斤的枣阳槊使得出神入化,他手下高手如云,还有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项荣、项梁也很厉害。

不错,现在镇守丹阳城的真是项燕的大儿子--项荣。

项荣这个人论武功和修为差他的儿子项羽差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项羽是典型的返祖最成功的一个人,他不像他的父亲,不论是身材长相还是武力修为,都像极了祖父项燕。

不过现在项羽本人还在牙牙学语呢!

话说项荣的武力不行,项燕还派他驻守楚国的北大门丹阳?

这不是白白拱手送给蒙恬的一顿盘中餐吗?

不!

俗话说,人总是有长短的,在项燕、屈原,乃至所有的楚国上卿、大夫们的一致看来,项荣守丹阳是最合适的。

不失手的情况下,秦国六十万军兵必将葬送在渺渺的汉水之中。

千年后,这里必将又是专家们口中的“未解之迷”。

……

三月的楚地,阴气极重,河水上烟雾缭绕,水气翻滚。

此时此刻,甲板上的胡亥眼前一片大雾,三米以外就什么也看不清了。

好安静,芦苇划过船底的声音清晰可见。

蹭!蹭蹭!

“公子!”

这个时候,一道清脆的声音在胡亥的背后响起。

胡亥回头看时,原来是副将王贲。

“将军不在主舱内议事,出来何干?”

王贲的岁数不大,比胡亥大不了多少岁,今年正好十八岁,他自幼勇武过人,爱好打斗,不喜欢读书写字,在他看来上阵杀敌是最痛快的事情。

但是这几天的水路走下来,可是把他这个地地道道的旱鸭子折腾坏了,一天要吐好几次,整个人看上去都瘦了一圈。

听到胡亥问自己为何出来,于是连忙恭谨的答道。

“回公子,舱内太闷了,王贲喘不上气来,方才感觉想吐,便出来来透透气。”

王贲说完,胡亥上前笑着道。

“将军辛苦了!”

就在这个时候,空中的水气和大雾越发变得凝重,王贲忍不住的吐了一口酸水上来。

胡亥正要张罗着搀扶,却换来王贲一声大叫。

“躲开!”

紧接着,一支漆黑的箭朝着帅船的主舱急射而来,王贲应声倒地,在推开胡亥的瞬间,那只箭穿过了王贲的左臂。

硬生生的将整个人挂在了船舱的木墙上,王贲的左臂鲜血直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秦:龙域领主胡亥!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daqin0longyulingzhuhuhai0/read/79/32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