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张院长说道。
“其实刚才老董说的话倒是给了我一点启发。”
“或许,我们应该向自然学习。”一个略显苍老但目光炯炯的声音响起。
众人望去,是来自材料研究院的泰斗,年过七旬却依然思维敏捷的陈老院士,他擅长从生物结构中获取灵感,设计新型材料。
陈老走到全息屏幕前,调出了一组植物形态的图片,最终定格在一朵成熟的蒲公英上。
“看这蒲公英的种子,”他指着那绒球般的结构,“它在未脱离花托时结构紧凑。”
“一旦乘风而起,每一根冠毛都会迅速展开,形成一个稳定的降落伞结构,轻若无物,却能承载种子飘向远方。”
他放大图像,分析着其微观结构:“它的奥秘在于,每一根冠毛都是中空的,极其轻质,但排列有序相互支撑,形成了宏观的稳定形态。”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路,设计一种“太空蒲公英”!”
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灵感火花。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业区的数个核心实验室和车间进入了不眠不休的状态。
设计、模拟、推翻、再设计,无数个方案被提出又否定。
最终,一个融合了仿生学、智能材料与微型化“螺旋”技术的方案逐渐清晰完善。
使用相转移合金骨架加上记忆合金触须的折叠式“螺旋”单元阵列。
最终的成品,被正式命名为“蒲公英”单元。
在未展开的运输状态,它确实如同一个巨大的“棒棒糖”,一个长约五米,直径约一点五米的致密圆柱体。
外壳由固定用的特殊材料构成,会在展开后自动回缩并支撑底部的连接,内部则是经过精密计算和折叠的高强度骨架,以及数以千计的,利用特殊的记忆合金和超导体材料混合编制的“触须”。
这些骨架由特殊的“相转移记忆合金”构成。
在通电状态下,能够维持极高的强度,确保支撑住展开后数以千记的“触须”,并且保证“触须”能够按照预设的模型展开。
每一条“触须”都是一根缩小到极致的“螺旋”线圈,在展开后便可以发挥作用,然后通过底部的连接将汲取的能量传递到“望乡”平台上面。
最后再通过修建在“望乡”上面的巨型线圈完成能量汇集及粒子加速,给下面的目标来一个天降正义。
——
“准备就绪。”
一周后,经过地面无数次模拟和部分环境测试,第一个“蒲公英”单元原型,被小心翼翼地装载进建木一号太空电梯,一个特制的带有缓冲和保护机构的重型厢体内。
张院长亲自在地面指挥中心坐镇,王虎则在发射平台进行最后协调。
“建木一号,状态良好,各系统检查完毕,可以执行第一次特殊货物运输测试。”王虎的声音通过通讯频道传遍相关区域。
“批准执行,祝好运。”
伴随着低沉的嗡鸣声和强劲的电磁加速,重型厢体沿着粗壮的新一代线缆,平稳而迅猛地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