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的银子铜钱。”
“只要拿着旧币,在三个月内,都能去泉通司兑换新钱。”
“哼,官字两张口,他说能换,到时候库门一关,你找谁去?”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官府更换钱币,早已不是新鲜事,历朝历代皆有。
而他们的反应,大多都是谨慎和观望。
虽然短时间看,朝廷分了田土,还免了不少赋税。
但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告诉他们,官家的任何“新花样”,最后吃亏的多半都是小民。
民间市场的兑换,在告示贴出后的前几天内,规模都不是很大。
大多数人都不敢轻易上前,只是聚在衙门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那新钱模样是挺稀奇,边缘还有齿纹,但谁知道它分量足不足,官府回收旧钱公不公道?
然而,这种观望并未持续太久。
成都城内几家规模较大、与官府往来密切的商号,已经接到了泉通司的通知,要求他们做个表率,为百姓带头。
这几家大商号的掌柜亲自带着伙计,抬着一箱箱的旧铜、银锭,浩浩荡荡地来到泉通司衙门前,当众办理兑换业务。
按照事前安排,这几家商号的兑换业务被拖得很长,故意摆出姿态,以吸引民众的目光。
一群人在泉通司衙门高谈阔论,说些什么“发行新钱,统一制式,乃是利商利民之举”、“新钱做工精湛,防伪独特,以后做生意也更放心了”之类的话。
而这些商家的行为,自然也给犹豫的百姓们打了一针强心针。
都说精明无过商人,眼看这些商号掌柜都如此积极,民众心中的顾虑也渐渐打消。
“几家大商号都换了,应该没问题吧?”
“看样子这新钱是硬通货?”
“官府回收旧钱的折价,听着还挺公道……”
窃窃私语声中,开始有胆大的小商小贩、佃户农人,拿出积攒的旧钱上前兑换。
当他们见识到新钱后,也渐渐放下了心来,开始极力向周围的亲朋好友鼓吹此事。
与此同时,如德昌布行、丰泰粮号、协兴盐栈等有官府背景的商号,更是早早挂上了牌子,宣布从今往后只接收新钱。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即便是一些认死理的老农,为了生计也只能乖乖就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兑换的队伍,城西泉通司分衙门前,逐渐排起了长龙,秩序井然。
新钱也开始逐渐走出成都,向周边乡县辐射开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