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但现在情况就不同了。
既然是要建设根据地,那他们就必须研究,如何从一支流动作战的军队,蜕变成能够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却十分艰难。
首先,便是人心问题。
说白了,江瀚他们现在就是一股叛军,一个草台班子而已。
论起人心向背,这天底下绝大多数人,认的还是传承了二百多年的大明正朔。
对于普通百姓、饥民来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可以通过分田分地,让他们归于治下;
但对于那帮读书识字的学子、士人来说,忠君思想早已深入骨髓,基本不会有人能认可江瀚这支队伍。
当然了,江瀚也可以提着刀子,强迫这些人加入自己的麾下。
可如果这样做了,这些人的忠诚又该如何保证?万一到了危急关头,这帮人直接就开城投降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要说冲锋陷阵,江瀚手底下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锐;
但论起治国理政,梳理民生,这帮人可真就是两眼一抹黑,啥也不会。
军中识文断字的,本就寥寥无几,其中还有些姓朱的宗室子弟,江瀚也不敢把一县之地交给他们治理。
这些人说白了,最多只能打打下手,绝对不能进入权利核心。
剩下的,都是些识字不久的大头兵,让他们管好一个百人队或许还行,但要撑起整个府县之地的政务运转,那就有些痴人说梦了。
对此,江瀚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只能等打下龙安府后,两手并行,一面张榜招募,解决短期的人才缺口;
一面自己开办学堂,持续地培养根正苗红的自己人。
经过与众将的反复商议,江瀚最终定下了三条基本准则,称之为“龙安三约”
首先第一条,是禁滥杀。
军中上下必须谨记,“杀一无辜者,如杀我父;淫一妇女者,如淫我母。”
由于江瀚长期以来的严苛军法,这一点对于他麾下的士卒来说,并不算太难,大家基本都能做到。
然后第二条,就是分田地。
口号叫做“均田减租,饥者得食”。
每到一地,“追赃助饷”的优良传统不能丢,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家中剿没的金银粮草,一律收归军中。
而抄没的田土,则由官府统一控制,租佃给当地的无地、少地的百姓。
最后第三条,就是轻赋税。
江瀚承诺,但凡他治下之地,所有苛捐杂税,一概减免。
并按照田地的肥沃程度,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每年只向佃户收取固定的五成地租,剩下的,全都归佃户自己所有。
五成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