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龙安三约 (2/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是在沿海等地普遍种植,四川这种内陆省份,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记录。

    按理说,这两种作物都具有耐旱且高产的特性,本应该在粮食匮乏的明末大放异彩,但实则到了清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官府推广缺位,民间传播实在有限。

    民间传播的主力,主要是官商士绅,并不是真正种地农民,农民们一辈子就没走出过府县之地,所以最多也就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

    而在官商士绅们眼中,此时的玉米和红薯就是杂粮,口感粗粝,不如麦、稻,而且红薯食用后还会胀气,反酸。

    所以玉米和红薯,基本不受士绅阶层待见。

    大明的老爷们吃的都是上等的精米,这些个粗粮,在他们眼里就是用来喂牲口的,哪是人吃的东西?

    一旦士绅阶层缺乏了传播的动力,那玉米和红薯在大明也就推广不开了。

    所以,想靠玉米和红薯度过漫长的小冰期,那首先就需要一个高效的官府。

    总的来说,明末系统性的崩溃,已经关闭了高产作物救荒的时间窗口。

    而后来的清朝,则是在人口压力与制度调整下,才实现了这些作物的价值转化

    正如马铃薯在欧洲蛰伏百年才被接纳,高产作物的命运始终与社会、时代的命运紧密交织。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并不是单纯靠着高产作物,就能挽救即将崩溃的大明朝的。

    总的来说,龙安府的整体地形还是以山地居多,耕地面积并不算太大。

    但对于现在的江瀚来说,这里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他现在手上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八千之数。

    这点人马,要是占据一块四通八达的平原州府,看似风光,实则四面漏风,处处都要分兵防守,压力巨大。

    而龙安府,因其山地地形,险要关隘众多,还是有险可守的。

    占据江油县,便可扼守水路要冲,既能防止成都平原的明军北上,又能堵死官军从阴平小道偷渡的可能;

    占据平武县,则可防止松潘卫明军南下。

    定下了战略方向,江瀚当即召来麾下诸将,开始商讨进兵龙安府一事。

    军事部署,对于这帮将领们来说,反倒是次要的;

    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陌生的课题,如何跟当地百姓相处。

    这其中的学问,可不算小。

    江瀚的这支部队,从起兵之日起,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行军作战,根本没有经营一州一县的经验,更别说是一府之地了。

    即便中间打下过一些城池,也多是以“追赃助饷”的名义,抢掠官绅富户为主,没有和当地百姓打过太多交道。

    当然了,江瀚也不敢和沿途的百姓有什么太深的牵连。

    他太清楚洪承畴那帮人的尿性了,官军过处,寸草不生。

    要是自己和百姓牵连过甚,恐怕他前脚刚走,这帮百姓,后脚就会被官军屠戮一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daming0congbianjunkaishifumingmieqing/read/97/371.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