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没有认知基础!”
她指着报告上林文雄记录的促销员和店主原话:“‘买一送一’的时候,大家是冲着免费或便宜去尝试,评价标准自然宽松。
现在要真金白银花钱买了,消费者就会用放大镜去看它,值不值这个价?
好不好喝?
符不符合我的口味?
我们之前的市场教育和预热,可能.可能做得不够深,不够透,没有真正让消费者理解并接受‘功能饮料’的价值和口感特点。”
李明和高振海闻言,脸上也露出了恍然和反思的神色。
之前的顺风顺水,确实让他们在潜意识里放松了警惕,认为新加坡市场是港岛市场的自然延伸,忽略了新产品、新品类在陌生市场落地时必然存在的“水土不服”风险。
陈秉文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了然。
这正是他召开紧急会议的目的之一。
新加坡劲霸的滞销,在他眼中,非但不是一场单纯的危机,反而是一次难得的警醒和契机。
他深知糖水在新加坡的顺风顺水,让团队在潜意识里滋生了一种危险的路径依赖。
大家习惯了“港岛成功-——新加坡复制-——必然成功”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新品类落地的独特挑战。
这次劲霸的遇阻,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醒了这种惯性思维。
它提醒所有人,全球化不是复制粘贴,而是精耕细作。
每个市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
过往的成功经验,只能作为参考,绝不能成为束缚思维的枷锁。
这次挫折,正是逼迫团队跳出舒适区,建立主动思维的最佳时机。
这次事件,也为陈秉文提供了一个优化内部流程的契机。
未来在新品上市,尤其是开拓新市场时,必须强制加入更严格的“本地化口味测试”和“深度消费者洞察”环节,不能仅凭港岛经验或主观判断。
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各环节的协同机制也需要在这次应对中检验和完善。
至于新加坡劲霸滞销问题,陈秉文几乎可以断定,问题的核心在于口味适配,尤其是甜度!
新加坡消费者很可能需要比港岛配方更甜、口感更“满足”的劲霸。
这种细微但关键的差异,在之前的“想当然”思维下被完全忽略了。
看着眼前或困惑、或反思、或焦虑的团队成员,陈秉文知道,是时候点明核心,并引导团队走向主动了。
“凌总监说得对。”陈秉文沉声开口,他首先肯定了凌佩仪的观点,“糖水的成功,是建立在港式甜品深厚的文化认同和便利性需求上的。
但劲霸不同,它是全新的物种,是‘功能饮料’这个概念的首次落地。
新加坡消费者没有‘功能饮料’的消费习惯,他们对它的认知是一片空白。
我们之前的推广,可能过于侧重‘提神’这个功能点,却忽略了最关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