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第一就是续航,续航太短还没等飞到敌人头上就没有动力了,这肯定不行。”
“尤其是天眼1B,采用的电池技术,还远远不够,需要大家继续攻坚电池技术。”
林默顿了顿。
这也是他后面有关于天眼的发展重心之一。
要知道,前世的他就是能源专家。
对于这种电池技术的更新可以说是手拿把掐。
只需要时间即可。
“第二个,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千辛万苦造出这个能飞的东西,让它冒着风险飞到敌人头顶,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它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转,或者拍几张模糊不清、需要等它飞回来才能看到的照片吗?”
林默继续开口发问。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难道……不是吗?目前的无人机,不就是这样用的吗?
八十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无人机技术尚处于早期探索和应用阶段。
主流无人机多为一次性使用的靶机,或者像M军早期“火蜂”等型号,主要用于执行预定航线的侦察任务,通过搭载胶片相机进行拍摄,待无人机回收后才能取出胶片冲洗判读。
其最大的缺点在于——信息获取的严重滞后性!
无法实时感知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无法为指挥员提供及时的决策依据。
林默的目光扫过一张张茫然又带着思索的面孔,缓缓说出一个打破在场许多人认知的概念:
“不!远远不够!无人机顺利起飞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现在,我们要给它注入灵魂!这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实时图像传输系统!”
“实时图像传输?”
这个词对于在场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比新奇的,连博学的秦怀民也露出了困惑的神情。
压根听不懂林默到底什么意思。
大家看着林默,静静的等着解释。
“没错,实时传输!”
林默颇为激动的说道:“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天眼’无人机飞临目标区域上空时,它机头下方搭载的小型摄像机,捕捉到的前方实时画面。”
“不是存储在某个黑匣子里,而是通过机载的微型图像传感器和发射装置,转换成电信号,几乎同步地发送回我们地面的接收站!”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在我们地面的指挥车里,或者甚至是一个便携式的显示屏上,指挥官和战士们能够亲眼看到无人机视角下的战场。”
“例如敌人的兵力部署、车辆调动、火力点位置、地形地貌……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我们站在云端俯瞰,清晰,直观,实时…………”
这个概念所带来的冲击力,是颠覆性的!
在此之前,所有人对无人机的认知,还停留在“会飞的相机”或者“遥控航模”的阶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