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默看了看桌上那几个粗糙的、甚至有些可笑的模型,温和地问道:“怎么样?这一个星期,有什么进展和想法?”
孙伟良挠了挠头,苦笑道:“所长,按您说的方向,我们查了一些航空模型的资料,也试着做了几个简单的滑翔机模型。”
“但是……感觉不得要点。这东西要能飞起来,还要能遥控,还要带摄像头……我们连最基础的稳定飞行都保证不了,一阵风就吹得乱翻跟头。”
李卫国也补充道:“动力也是个问题,现有的小型电机要么力量太小,要么耗电太快,电池重量又大,很难找到平衡点。”
林默点了点头,对此并不意外,在八十年代初,要让一群毫无航空背景的年轻人凭空理解并设计无人机,难度无异于让古人造飞机。他拉过一块黑板,示意大家都围过来。
“大家这一个星期的探索很有价值,至少让我们明确了难点在哪里。”
林默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努力,然后拿起粉笔:
“无人机,听起来神秘,但我们可以把它分解开来看。当前阶段,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能源,也就是动力系统,一个是飞控系统。”
他在黑板左边写下“能源”二字。
“动力方面,我认为需要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发动机,另一方面是电池。”
“发动机方面,我们目前不要好高骛远去想什么涡喷发动机,就从最现实的入手——高效的小型活塞式发动机,可以请轻武器研究室懂内燃机原理的同志协助,先进行理论论证和小型化探索。”
“同时,电池技术也要跟进,优先选择能量密度较高的镍镉电池,并研究如何减重。”
“电池能源?”众人露出疑惑的表情。
这玩意能给无人机用吗?
大家心里这会压根没有这个概念。
“对,就是电池。”林默画了一个电池供电原理图:
“电池供电结构紧凑,重量轻,直接驱动电机,最重要的是噪音非常低,非常适合特殊状态下作战。”
“但是目前的电池技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有关于这一条线路需要我们进行预研制,尤其是电池单体密度方向。”
接着,他在黑板右边写下“飞控”二字。
“这才是无人机的‘大脑’和灵魂。”林默缓缓道来:
“如何让它飞得稳,按照我们的指令飞行?这需要一套飞行控制系统。”
他画出了一个简单的反馈回路:“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目前我们不可能搞复杂的数字飞控,但从模拟电路入手是可行的。”
“我们可以先用机械陀螺或者速率陀螺作为姿态传感器,感知飞机的俯仰,滚转变化,控制器部分,可以用运算放大器和一些无源器件搭建PID控制器的模拟电路。”
林默详细解释了PID控制的基本思想,如何根据姿态误差的大小,累积和变化趋势来输出控制信号,让飞机能自动保持稳定。
“不要怕失败,大胆去试,材料用最便宜的木头和蒙皮,摔坏了再做。”林默鼓励道:
“‘天眼’项目不追求速成,但要确保我们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