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让学生自由选择,那最尖端的人才全去香港了,不用想的;
要知道,从78年第一公派留学之后,不知道多少人挤破头都想去留学、出海,香港虽然也是国内的,可还是不一样的,且粤东省那边的人,可是最知道差距的。
杨文东则道:“那就又涉及校董了,这方面,我知道你们也不肯让步。”
“杨先生,不是我们不肯让步,而是我们国内学校就没这种机构。”林局长连忙道:“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可以给您安排一个副校长的职位,监管财务方面,如何?”
“这样的话,也行。”杨文东点点头,道:“那师资力量呢,你们能给到什么样的水平?”
硬件做的再好,也得有软件才行,师资力量就只能委托内地一方了,自己这边或许也可以请几个海外教授,但不可能大批量。
林局长道:“这一点杨生您放心,我们会按照地方重点大学的要求来置办师资力量,但也得看最终学校在哪,比如在燕京的话,那就是从燕京各个大学里调人,上沪同理,其他地方也是一样。”
“嗯,行。”杨文东点点头,道:“那看来我们最大的争议,还是这学生安排了。”
211、985学校是90年代之后出现的概念,在这之前,大学就是分为国家重点大学、部委直属院校、省级地方直属重点大学来分级的;
自己的新大学,能够按照地方重点大学来置办已经不错了,类似以后的985\/211,,他也不指望国家会按照清北的等级,那是做梦了。
当然,如果自己外汇开道,加上出国深造的吸引,那可能还是可以抢到清北的高材生的.毕竟,这个时代的清北,也没有足够的资源送人出去留学,更别说能够去海外赚取外汇的工作了。
林局长道:“对的,我们国内其实也希望能够重点发展电子技术,您能够来投资院校,我们很乐意,只是这人才方面,我们也得有一些留下来才行。”
杨文东点点头道:“你们的想法我理解,但我这边,也是有需求的,看来今天,还是确定不了啊。”
接下来的下午,众人又协商了很多其他事宜,一些小层面的事情,杨文东也都确定下来,但大学选址以及人才分配方面,却始终谈不好。
到了4点多,众人准备结束了,虽然没有完全谈妥,但也算是有大进步了。
就在众人离开的时候,一名之前会议上几乎没有说过话的中年男子来到杨文东的身边,道:“杨先生,可否单独聊聊,关于人才分配的问题,我有一个好方法。”
“钱局长,有什么建议,不能跟大家一起说?”林局长顿时有些不满了。
钱局长笑道:“我这个方法,还真的只能与杨生单独谈谈,林局长,我也是为了你们好,相信我。”
林局长看了一眼杨文东,杨文东点头道:“行,我们单独谈谈。”
他其实也想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荣耀的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特别是几年后,各种电子产业大爆发;
可国内的顶级人才,都是分配制的,虽说未来也会有很多人才会选择“下海”,但在80年代还是比较少的,主要还是在90年代才成规模,而到了90年代,他其实也不担心这个问题了,主要就是最近十年;
固然他可以挖人,以外汇开道应该也能做到,可这样做人少了作用不大,人大了,国内这边肯定会有意见,还可能会影响他在国内的其他产业合作,也得不偿失甚至有些人才还涉及到军工产业,他更不好强行挖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