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阴影时的痛苦,何其相似!他知道,必须做点什么,否则这道裂痕会越来越深,最终可能真的影响林小圈的性格乃至未来的发展。
但他也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外人”(至少在明面上),很难直接介入这场师生冲突。他的突破口,在于那个内心同样备受煎熬、在传统观念与父爱本能之间摇摆不定的男人——林大强。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在放学路上,或者周末来找林小圈玩的时候,找机会和林大强“闲聊”。
“叔叔,今天语文课小圈又被孙老师点名了。”他会用一种孩子气的、看似随意的口吻说起。
林大强通常会皱一下眉,“嗯”一声,表示知道了。
林小强不会急于为林小圈辩解,而是会描述场景:“其实当时班里挺吵的,好多人在小声说话。王涛还在下面折纸飞机呢。不过孙老师好像就只看到了小圈回头借了支笔。”
或者,在提到林小圈数学竞赛又得了好名次时,他会看似不经意地补充一句:“小圈在数学课上可专注了,老师还夸他是‘数学小天才’呢。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语文课就好像没什么精神,可能……可能还是因为上次那件事吧,他心里有道坎过不去。”
他从不直接说“孙老师不对”或者“小圈委屈”,他只是平静地、客观地陈述他看到的事实,以及这些事实可能指向的另一种解释。他试图用这种方式,一点点地撬动林大强心中那固若金汤的“老师权威”堡垒,引导他去思考:为什么孩子在不同科目的表现差异如此巨大?为什么他会对语文课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这背后,是否真的全是孩子的问题?
有时,他也会在只有他和林大强的时候,轻声说:“叔叔,我爸爸以前也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相信别人,不相信我。那时候,我真的觉得……特别难受,好像全世界就我一个人是错的。”
他说这话时,眼神里会适时地流露出一丝属于孩童的、真实的落寞和困惑。这眼神,像一把小小的钥匙,偶尔能打开林大强记忆的闸门,让他回想起自己童年那些被父亲误解和忽视的瞬间。
林大强依旧是沉默的。但他听着,那些话语像水滴,一点点渗透进他干涸的情感荒漠。他开始在深夜失眠,反复咀嚼着林小强的话,回忆着儿子失望的眼神,对比着自己曾经的委屈。内心的天平,在“父亲传承的教条”与“自身经历的共鸣”之间,开始发生极其缓慢、却真实存在的倾斜。
他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那层由沉默和笨拙构筑的外壳太坚硬了。但他看向林小圈的眼神里,责备的成分在减少,探究和不易察觉的担忧在增多。
第四节:家长会上的风暴与智慧博弈
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在六年级2班的教室里如期举行。孩子们不在场,教室里坐满了神情各异的家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例行公事的期待与细微的紧张。
顾无双坐在林小圈的座位上,心情并不轻松。她知道,这次家长会,关于自己儿子的“问题”,很可能被孙老师重点提及。
果然,在总结了班级整体情况和表扬了一批优秀学生后,孙老师的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当然,在我们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她的目光在家长中扫视,最后明确地定格在顾无双的方向,“有个别同学,近期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不仅学习成绩严重下滑,更重要的是纪律散漫,态度不端,多次教育、批评均无效,已经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其他同学的学习!”
教室里安静下来,所有家长都屏息凝神。
“我指的就是林小圈同学!”孙老师的声音抬高,带着明显的不满和指责,“上课注意力极其不集中,不是交头接耳就是搞小动作,提醒他,他还一副不服管教、抵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