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请回答:1988 (1/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1987年的年末,省里的金马奖导演张艾嘉自导自演的《黄色故事》在省里公映。

    电影进入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影片片尾曲的主唱空缺。

    一名当红歌星因故弃唱。

    于是有人举荐了一名新人。

    张艾嘉便希望这位新人创作一首歌曲,来作为电影的片尾曲。

    依靠着这个机会,这个省里不知名的小歌手发了一张专辑,有人问这个特技演员出身的瘦弱男人,你这张专辑能卖多少张。

    小歌手说,至少三十万张。

    此语立刻成为全公司笑柄。

    因为当时省里最畅销的唱片也卖不到这个数字。

    而又恰逢到了1988年年初,发生了那样的事情,省里的中视、华视、台视三大无线电视台都无法打歌宣传。

    这样的形势,更让这张唱片前途未卜。

    最惨的是,《黄色故事》这部影片上映后,票房成绩略显惨淡。

    似乎没有一个条件是对这名新人有利的。

    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古烂片出神曲。

    电影扑了。

    但是电影的片尾曲反倒在一夜之间红遍省里的街头巷尾。

    这也使得这张同名专辑一出街便大卖,造成了轰动级的现象,甚至直接填补了邓丽君淡出时期的巨星空缺。

    这张专辑叫《一场游戏一场梦》。

    至于这个小歌手,叫王杰。

    就在这名歌手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同时,省里的文艺界也展开了一名内地作家、诗人的阅读热。

    这名作家最先在省里走红的是他的诗——《在抵达之前》。

    “归程总是比迷途长,长于一生。”

    “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

    也是时事使然,彼时的省里,无数同胞期盼着与家人团聚,探亲的热情久高不下。

    而这首来自内地诗人江弦的诗,一经传入省内,便迅速走红,以其特有的内涵,很快成为省内人的一份精神寄托。

    省内的知名文艺期刊《联合文学》更是在最新期当中对这首诗展开了探讨,十分大胆刊发出一篇评论《漂泊与归途:一首诗的跨海共鸣》:

    一首名为《在抵达之前》的短诗,藉由文学爱好者的传抄与诵读,在知识界与寻常百姓家悄然流传,成为许多人心中默念的精神箴言。

    一首来自对岸的短诗,何以在短时间内激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诗人江弦则以更凝练的诗句,道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心境。

    本期我们试图解读的,不仅是诗艺的精妙,更是文本与历史的一次偶然却必然的相遇。

    从诗艺上看,江弦的《在抵达之前》堪称“以少胜多”的典范。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1978hechengxiwenhao/read/97/68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