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包括清末,军阀时期,伪满洲国,二战,内战,以至最后以嗡嗡嗡收场.
在人类历史上,有谁的一生可以遇到更复杂的历史经验?
无巧不成戏,这个人偏偏是一个皇帝!
那拍电影又从何入手?
在冯晓刚看来,这部《末代皇帝》最明显的成功地方,显然就是观众看得明白。
单是这一点就不容易了!
他说的观众,不单是像他这样的中国人,而是包括电影院里的这些老外观众,他们不熟悉中国的文化,也不熟悉这段历史,却看得是津津有味。
这太难了。
冯晓刚试着想了一下。
如果是他来导演,恐怕根本做不到将溥仪的一生及其背景,拍得就连外国人也能看得明白。
当然了,这也是江弦这个编剧的功力深厚。
要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讲述溥仪,还能让观众明白,一些历史的简化、删减是必须的。
这算是不忠于史实了。
但吹毛求疵,责之何患无辞?
除了简化和一些删减外,冯晓刚觉得这部《末代皇帝》与史实并没有太大的出入之处。
而且这是电影!
电影就要有故事性!
做一些改编,这当然是无可厚非。
而最让冯晓刚佩服的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江弦写的这部《末代皇帝》并没有什么歪曲史实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地方看上去言之过甚、哗众取宠。
他就是把《末代皇帝》这么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平凡地表达出来,又在细节上添上了些趣味、感情,把那些要说的重点说得清楚。
在冯晓刚如今看来。
江弦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
整部片子没有冷场!
而更重要的,他将一个复杂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一气呵成了!
“头儿是真牛逼啊。”冯晓刚在心里佩服江弦佩服的那叫一个头皮发麻。
故事就摆在那儿,怎么把故事写好,这看着简单,实则难如登天。
而江弦不仅能捋清楚,还能在原本的故事上加一些“线索”将整个故事贯穿。
就比如“门”这个元素。
《末代皇帝》里似乎出现了很多门。
童年时代溥仪走不出的家门,袁世凯登基坐着汽车驶入故宫的那扇门,溥仪为了便于骑自行车把门槛锯断的门,溥仪割腕监狱长踹开的门,还有多年之后溥仪想进却进不去只能扒着门缝向里面张望的紫禁城门
似乎每一段剧情里,都有一个“门”的元素,这些“门”又将电影里的这些故事一个个串联起来。
还有“蝈蝈”。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