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茅奖的铁律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p;其实是不了解这段内幕。

    因为大部分人能读到的,都是《沉重的翅膀》(修订本),而不是《沉重的翅膀》。

    一部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的,自然已经在可读性上大打折扣。

    总之,第二届的茅盾文学奖,三部获奖作品都不算是那么的出彩,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而要说1981年-1984年这期间,国内发表的最精彩的长篇,居然还要找到江弦那儿去!

    《红高粱》、《最后一个匈奴》.这些他所创作的寻根文学作品,在很多文艺界人士的眼中,精彩程度都绝对超过了三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而为什么这些作品没能得奖呢?

    因为当时茅奖评委会定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这也是茅盾文学奖之后一直遵循的一条铁律。

    怎么说呢,茅奖的这条铁律一直很有争议。

    因为一个作家,他的创作高峰期一般都是固定在一个时期,就比如余华,从87年开始,创作迎来了爆发期,接连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不得不说,在这个时间段他创造的这些,就是他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好的,过了这个年龄段,后面的就差点儿意思了。

    其他大部分作家也都是这样,像王硕、莫言这些作家最好的代表作都集中创作在这个时间段。

    当然了,也不是说就每个作家的巅峰期就都在这个时间段。

    大部分的作家的巅峰作品创作时间不一,这与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活状态等因素都有关系。

    就说托尔斯泰、菲茨杰拉德、兰波还有村上春树,这些人创作状态截然不同。

    在他们这里,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考验体力,还要求作者具备经济优裕、生活规律,才能创作出佳作。

    当然了,罗西尼的案例也表明,财富积累后,可能减少创作动力。

    大致概括的话:

    二十来岁可能会出天才之作,但往往不是真巅峰。

    三十来岁是大多数大师的成名年龄,初显巅峰。

    四十来岁是真正巅峰的出现,这是能持续创作的大师。

    六十来岁出大总结作品,通常是文豪级别的表现。

    一般来说,作者初次巅峰年龄在31到40岁之间,许多著名作品都是在这一年龄段完成的,像《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红高粱》等。

    而对于天才作家,二十来岁就能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韩寒,他的代表作基本都是在十几岁到二十多岁创作的,但韩寒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大多数作家,首次巅峰年龄在35-38岁左右,成熟的作家则在43-47岁左右达到成熟巅峰,极少数文豪在六七十岁时还能创作出总结性作品。

    总之,说这么多,一个作家的创作巅峰期都非常短暂,往往就那么几年,过去就没有了。

    而茅盾文学奖这项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的规定,就显得非常膈应人。

    倘若是这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1978hechengxiwenhao/read/97/68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