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发生了。那些被补救的幼苗渐渐恢复了生机,长出了新的嫩芽,原本蔫掉的叶子也变得翠绿起来。种植地外围的防风网和防风沟也起到了作用,虽然又刮过几次风,但幼苗再也没有被吹倒。当村民们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时,都高兴得欢呼起来,张老汉更是激动地拉着林风的手,眼眶通红:“林同志,活了!真的活了!咱们成功了!”
林风看着眼前的绿色,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沙棘幼苗成活后,林风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发现,虽然有防风网和防风沟的保护,但幼苗的生长速度比预期的要慢,而且有些幼苗的叶片还是会出现发黄的情况。他心里很疑惑,明明已经按时浇水、施肥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为了找到原因,林风每天都在种植地观察,还采集了土壤样本和幼苗叶片样本,准备再次送到县城的实验室分析。老王看到他整天愁眉苦脸的,就主动过来问:“林同志,是不是小苗又出问题了?”
林风点了点头,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老王:“大叔,我觉得可能是水分不够,或者地下水的分布有问题。虽然我们从峡谷的水洼引水,但水洼的水量有限,而且离种植地有点远,每次浇水都很不方便,可能有些幼苗没有浇到足够的水。”
老王想了想,说:“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一件事。以前村里有个老井,就在村东头,后来因为水位下降,就废弃了。说不定那口井里还有水呢?”
林风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真的吗?大叔,您快带我去看看!”
老王带着林风来到村东头,只见一口破旧的井栏立在那里,井边长满了杂草,井口被一块木板盖着,看起来已经废弃很多年了。林风走上前,掀开木板,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拿出手电筒往井里照,隐约能看到井底有一些水的反光。
“太好了!说不定这口井真的能用!” 林风激动地说。他立刻找来绳子和水桶,把水桶放进井里,慢慢往下放。当水桶提上来时,里面果然装着半桶水。林风赶紧用 pH 试纸测试了一下,水的酸碱度呈中性,而且水质清澈,非常适合灌溉。
这个发现让林风兴奋不已。他立刻组织村民们清理老井,修补井栏,还买来了抽水泵,把井水引到种植地。有了稳定的水源,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了,叶片也变得更加翠绿。村民们也不用再每天从峡谷的水洼挑水了,省了不少力气。
但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井水的不断抽取,林风发现井底的水位在慢慢下降。他心里很担心,如果水位持续下降,这口井迟早会再次干涸,到时候种植地又会面临缺水的困境。
为了弄清楚地下水的情况,林风决定进行一次详细的地下水勘探。他联系了省地质勘探队,请求他们派专家来龙城雅丹进行勘探。勘探队的专家很快就来了,他们带着专业的设备,在龙城村和雅丹地貌周围进行了全面的勘探。
经过几天的勘探,专家们得出了结论:龙城雅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其实很丰富,只是分布不均匀,而且很多地下水都埋藏在较深的地层中,难以开采。之前发现的老井和峡谷的水洼,只是地下水渗出的小部分。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打井,开采深层地下水,就能为种植地提供稳定的水源。
林风听了专家的话,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他和专家们一起,根据勘探数据,在种植地附近选定了几个打井的位置。村民们听说要打井,都积极响应,有的捐钱,有的出力。老王还把家里的积蓄拿了出来,说:“林同志,打井是为了咱们村的未来,我这点钱不算什么。”
打井的过程很艰难。雅丹地区的地层坚硬,岩石很多,钻井机常常会被卡住。而且白天天气炎热,晚上又寒冷,施工人员们每天都要忍受恶劣的环境。但大家都没有放弃,林风更是每天都守在打井现场,和施工人员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