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张汤,如何?”
“回上君,臣什么都不缺了!”
张汤雄心万丈道。
有了钱,有了人,绣衣第一案,他誓拿下。
事有终论,烈女事移交绣衣直指御史,张汤、边通退出了宣室殿。
公孙弘继续禀奏,“上君,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臣有一人举荐。”
“说。”
“中朝侍中徐乐。”
“何以荐?”
“此人辩识宏达,溢于文辞,更难得的是,世事通明,有忧患之心。”
“相国以为该当何职?”
“公孙贺后,九卿之太仆事悬而未决,太仆常在君主左右,臣以为,或为太仆卿。”
太仆掌大汉马政,有时还亲自为君主驾车,属于贵、近之卿,适合这样的忧患之臣担任。
刘据想了想道:“那就依相国所举。”
“谢上君。”
公孙弘拜谢上恩,接着说道:“另外,臣请改孝廉之制,近来坊间愚孝、伪孝之事大行其道,愚鲁、虚伪之人反夺贤良之位,臣以为不妥。”
“相国以为如何?”
刘据望着公孙弘,笑着打趣道:“孝顺、廉洁如何规范?总不能人人都以相国为准吧?”
公孙弘是孝子出身。
其父续弦,未几年死,公孙弘事后母如亲生之母,后母患病时,公孙弘数日数夜守在病榻之前,奉汤药,喂饮食,直至后母病愈方歇,广为流传。
廉洁之名,是在公孙弘登上御史大夫位后,汲黯在朝堂之上参劾公孙弘贵为三公,俸禄极多,却总是“装孙子”,盖的被子仅是布被子,沽名钓誉。
公孙弘以管仲故事化解了汲黯的攻击,且保全了廉名。
这样的孝、廉。
也有几分愚,也有几分伪啊。
公孙弘老脸一红,回答不了。
“老相国,德性是规范不了的,如果要改,改的不是规范,而是制度本身。”刘据指出孝廉制真正的问题。
不是不够规范,是制度本身就存在巨大缺陷。
公孙弘大惊,忙问道:“上君有意废除孝廉制?”
即便孝廉制有种种不好,但的确给了像他这样的平民子弟出头的机会,如果废除了,那就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
刘据点点头,又摇摇头,“是也不是,选拔新制之念尚不纯熟,孝廉制短时间内是不会废除的。”
公孙弘有几分悔意,说道:“事关国本,万望上君多加思量。”
“寡人会的。”
……
出了未央宫。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