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的真相的。
“好。跳过。”
梁天继续年轻时候的故事:“我的爸爸妈妈,在1992年3月22号下午给我打电话,他们说买了庆祝的鞭炮,但他们的心情也非常的紧张,非常害怕会失败。”
方原有点没搞明白:“什么失败?”
梁天随便说一个事件,没有脑组的方原,很难瞬间调出【历史上的今天】。
“那天是个卫星发射的日子。”
“是这样……那天发射的是什么国之重器吗?”
“并不是,那天也是一次商业发射,发射的卫星叫澳普图斯通信B1星,还是休斯公司制造的,和【亚洲一号】是同一个制造商。”
“难不成1992年的这个发射任务也是你开的特装车?”
“不是。”梁天否认道:“我那时候已经去西南工学院上大学了。”
“那你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因为一颗国际商业卫星的发射给你打电话?”方原有些不理解。
“我虽然不是澳星B1发射任务的一员,但我是亚洲一号发射任务的特装车司机啊。”
梁天带点自豪地解释:“亚洲一号的发射那么成功,我的爸爸妈妈,还有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能找到的,最接近航天的人,肯定是我啊。”
早期的航天发射中心,都是在比较偏僻的位置,还有很多任务都有保密的性质。
那时候的航天发射场,也都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
航天人和家里人的联络,多半都比较有限。
也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家里人才能通过媒体,找到他们的身影。
“这么想想也有道理。但是你家在上海,澳星B1的发射在西昌,隔着那么大老远,你爸爸妈妈买鞭炮干什么?要买也是你买才对啊。”
方原继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有电视直播啊。那时候才刚有卫星通讯不久,全国几亿人看着呢!买鞭炮的可不仅仅只有我们家,全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买。哪怕和航天一点关系都没有。”梁天给方原答疑解惑。
“虽然没见过实体的鞭炮,还是能知道,这是你们那个时代,用来庆贺生老病死那种级别的事情的,就因为发射一颗国际卫星?至于吗?”
梁天回答:“以咱们现在2070的眼光来看,当然是不至于的。但那是上世纪90年代啊,小方原。”
“上世纪90年代怎么了?”方原问。
“亚运会举办完了,我们国家正在第一次申办奥运,民族自豪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别说大人了,很多小学生,都会省下吃早饭的钱,去买亚运和奥运纪念章支持申办……”【注1】
方原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办一场体育赛事,还得上升到小学生不吃饭的高度?”
“算是一种情怀吧。”梁天感叹道:“你理解不了我们那个年代很正常,就像我也经常没有办法理解你们脑组一代。”
忍了半天的方原终于炸毛了:“拜托!脑组这玩意儿,您老有,我!可!没!有!”
“没有挺好的啊,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