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开通和垦殖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送有机肥发酵厂发酵,再拉回来还田,确保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维持在一定程度。

    只要进入种植阶段,很快这些稻田的有机质积累,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大概两个半小时之后。

    客轮来到了第一垦殖点的小码头。

    这里其实就是洪库港的附属城镇之一。

    从码头下来,卡迪尔看到了整齐的房屋和街道,以及正在忙碌的员工,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城市。

    周边8万公顷左右的稻田,以及2000公顷的海产养殖场,都是这小城市在负责营运的。

    整个城市人口并不多,就是一个小镇级别,大概只有八千多人口,大部分是海田农业的员工。

    卡迪尔转过头:“许经理,感谢带路,我们就先忙了。”

    “不用客气,顺路而已。”

    许英诚和卡迪尔告别之后,便继续搭乘客轮向北而去,他此时要过去的目的地,是第二垦殖点。

    同时他也在思考接下来的安排。

    有运河还是不够的,运河运输货物还可以,但客运却太慢了,这不利于总公司的战略。

    他看着河网密布的稻田区,建设地面高速公路和铁路之类,也不符合这边的情况。

    毕竟总不能每过一条海水渠道,就建设一座五十米高的架空桥吧!

    因此地铁成为最佳选择。

    这种大农业区未来肯定是地广人稀的状态,各个小镇和主城市的距离,就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什么要考虑这个问题?

    原因非常简单,智人公司不希望出现乡镇。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乡镇天然具备封闭性、宗族性、排他性、保守性、腐化性。

    如果不解决各个小镇和主城市的交通,哪怕智人的员工流动性再好,也很难遏制乡镇的变质。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摧毁乡镇的孤岛特性,让其和主城市一体化,变成主城市的一个街区。

    智人全力搞城市化,就是为了扼杀乡镇孤岛,避免因为长期的孤岛生活,导致形成“本地人”这个概念。

    许英诚非常理解总公司的担忧,抱团取暖是人类的天性,他就是吕宋许氏家族出来的。

    大家族的存在有利有弊。

    在遇到恶劣的生存环境时,大家族抵抗各种灾难的抗性比普通人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大家族内部的那一套,有时候又会衍生出各种问题,甚至为了家族利益,而抵抗管理。

    现在规划中的各个新城市,都不会设立乡镇,只有附属的街区,就是为了减少大家族、保守势力的生长土壤。

    又过了两个多小时,许英诚的客轮终于抵达了第二垦殖点。

    这是一个正在建设之中的小镇,距离洪库港有103公里,刚好就是半小时交通圈之中。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智人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zhiren/read/97/721.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