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下达命令的时候质疑他,显然是不想影响他主帅的威严。
英国公投桃报李,把自己如此安排的目的详细的解释了一遍。
突火枪的缺点除了装碎石子和火药的时候费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对重甲几乎无效,只能对付轻甲。
辽军冲阵必然是以重甲在前,若是两军搅和到了一起,突火枪更没法用了。
因此一开始就使用,不仅能够造成最大的效果,还能震慑辽军士气。
曾公亮闻言沉吟了一会,惊讶道:“英国公不在前排盾阵之后布置弓箭手,就是想让辽国放心的靠近?”
“不错!”
英国公微笑道:“若是安排了弓箭手和其对射,辽国骑兵必然会保持安全距离。”
“英国公考虑周详,永兵如神,令人佩服!”曾公亮感叹道。
他虽然懂兵法,还曾经编纂过兵书。
在地方任职的时候,更是亲自指挥兵马平过叛乱。
可他只是懂兵法,并没有参与多少战争,将所学的兵法其融会贯通。
“曾枢密使过誉了。”英国公微微一笑。
“英国公就别自谦了,不过我还有一个疑惑,不知英国公可否为我解惑?”曾公亮说道。
“英国公但说无妨。”英国公道。
“此时使用突火枪,辽军吃了亏,又不知突火枪的具体情况,会不会选择退兵?”曾公亮说道。
“不会的!”
英国公笑道:“大军交战不是儿戏,辽国出动数十万大军欲和大宋决战,若是只是吃了点亏,就退兵,必然士气全无。”
曾公亮张了张口,他本想问问英国公为何如此自信。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将自己代入到辽国一方,假设他是辽军的指挥,必然会选择退兵。
不过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问出口。
因为辽军骑兵已经出动了。
其实曾公亮这种想法,就是武将和文官的思维不同。
文臣熟读兵法,加上一定的天赋,确实也可以成为一代名将。
自古以来,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的将领不少。
甚至将领之中,还有一个儒将的称呼。
会打仗的文臣和武将,好像没什么区别。
其实不然,二者最大的区别,还是思维上的区别。
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更多的其实是一种理论。
不是说假大空,而是很难做到对地方的情况了如指掌,又能对己方的情况完全清楚。
因此只需尽可能的做到知己知彼。
兵法中还有一句叫:兵者,诡道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