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结束,城市陷入了一种被强力约束的寂静。霓虹灯依旧闪烁,但昔日无序的喧嚣已被一种冰冷的秩序感取代。
街头上,除了近卫军小队和康陶军事力量规律巡逻的沉重脚步声,只剩下零星的、行色匆匆前往指定工作岗位的身影。
人们躲在家中或集体宿舍,通过终端接收冰冷的工作指令和精确计算的配给通知。
恐惧与迷茫中,夹杂着对生存本能的屈服,但也并非全无涟漪。
在霓虹灯无法照亮的后巷深处,零星的枪声和爆炸声偶尔撕裂夜晚的寂静——那是某些不甘被“编制”的街头佣兵或顽固帮派,试图以他们唯一熟悉的方式进行徒劳的反抗。
然而,这些反抗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仅在最初激起些许水花,便被近卫军高效、无情的镇压行动迅速抹平,只留下更多焦黑的痕迹和警示。
一种基于绝对理性和效率的新型社会结构,正如同不可抗拒的钢铁洪流,强行重塑着夜之城曾经的混乱肌体,但其碾压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军用科技和康陶的高层在各自的指挥部里,分析着这条统合了生存、劳动与效率的冰冷条例。
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位“贤者”对城市的掌控远不止于武力,其管理逻辑更像是一套高度集权的生产系统优化算法,将人视作可调配的零件。
合作虽在继续,但他们内心的疑虑和盘算却更加复杂。
军用科技的策略部门在评估这套体系的稳定性,他们怀疑这种完全剥夺个人自由、仅以生存为驱动力的模式能否长期维持,尤其是在夜之城这种叛逆基因深入骨髓的地方。
但他们更忌惮的是陈瑜手中那支从未见过、技术路线与世上任何已知体系都迥异的军队——那些“近卫军”的能源供给、武器原理、甚至其存在形式本身,都引来了情报分析员的无数猜测和不安。
康陶的技术专家则试图解析“管理者”AI的运作模式,他们惊叹于其处理海量城市数据的效率,同时也对这种完全不受人类情感影响的治理方式感到一丝寒意。
他们一方面希望从这种高效管理中学到些什么,另一方面也担忧,与这样一个将一切都“工具化”的存在合作,长远来看是否明智。
他们同样对陈瑜的技术来源充满好奇,那些远超时代的护盾和能量武器,其背后代表的科技实力令人垂涎,也令人恐惧。
荒坂的暂时退却并不意味着消失,其残存的势力如同受伤的毒蛇,在阴影中舔舐伤口,仇恨与新秩序带来的混乱,正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温床。
所有势力都明白,未来的任何互动都必须严格遵循这套新的“效率优先”法则,任何试图保留冗余或低效环节的行为都可能触犯禁忌。
但在这表面的服从之下,怀疑、恐惧、贪婪与反抗的种子,已悄然埋入被钢铁秩序覆盖的土壤之中,等待着未知的变数。
而在废镇工坊,陈瑜正在评估着这一切的运转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
主控台上,代表城市运行效率、资源流转率、劳动力出勤率与健康指数的数据流平稳跃动,被设置为后台进程。
他成功地将夜之城转化为一个大型社会实验场,观察在绝对理性和“贡献-分配”模型下,人类社会如何被重构并运行。
城市的接管与体系建立只是铺垫,一个稳定的、可观测的样本已被置于实验台上。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