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最核心的操作问题,剩下的设计工作对陈瑜而言,方向已然明确,但具体的实现路径仍需细致的权衡。
“老伙计,蓝图框架已经搭建,但我们得先明确性能边界。”陈瑜调出初步的结构应力模拟图,对伺服颅骨说道:“线性框架的强度,理论上可以支撑每秒十五米的突进速度,但……”
伺服颅骨发出一个带有警示意味的短促音调,同时在他视野中投射出一组凡人驾驶员在过载加速度下生理耐受极限的数据。
“是的,我明白。”陈瑜的合成音带着权衡的意味,“我们不能用阿斯塔特修会的标准来要求凡人,将结构强度与传动比调整至最优区间,而非理论极限。
最大速度……设定在六十公里每小时,这应该是在机动性与驾驶员承受力之间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他继续构建着设计。
一个极其坚固的线性框架作为骨骼,覆盖上高韧性的电子肌肉束以提供强大而相对柔和的动力输出,关键部位则采用经典的陶钢复合装甲进行防护。
“护盾系统,老伙计,这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铁罐头最大的不同。”陈瑜将简化版单兵动能护盾发生器的模型整合进设计,“我最初设想的是更强大的偏转力场,但体积和能耗会成倍增加。”
伺服颅骨快速模拟了能耗与持续作战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若采用更高等级的护盾,动力甲的持续作战能力将大幅缩水。
“妥协是必要的。”陈瑜最终确认,“这套系统无需抵挡等离子炮直击,只要能有效偏转小口径实弹和炮弹破片,为驾驶员在冲锋路上多提供几秒钟的生存时间,这笔重量和体积的投入就是值得的。
正是因为它,我们这位‘小伙子’的身高才达到了四米。”
整个设计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需要不断在理想性能与现实约束之间做出选择。
维生系统、通讯阵列、战场态势感知套件,以及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域环境适应系统被高效地整合进框架之内。
陈瑜深知,帝国疆域横跨百万世界,从毒性弥漫的死亡星球、熔岩横流的火山世界,到近乎绝对零度的冰封废土,乃至重力异常或大气成分诡异的领域,这套系统必须为凡人士兵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可靠庇护所。
每一个集成决策,都伴随着对极端可靠性、前线可维护性与大规模列装成本的反复考量。
“老伙计,我们不能只考虑常规战场。”陈瑜调出了一系列极端行星的环境参数,对伺服颅骨阐述着他的设计逻辑。“我们的动力甲需要应对的是整个银河的恶意——腐蚀性大气、灵能尘埃、亚空间低语造成的现实扭曲……甚至更糟。”
伺服颅骨投射出几种主要威胁的模拟数据,并标记出对应所需的防护技术与能量消耗。
“是的,成本会飙升,”陈瑜的合成音带着务实的冷静,“但我们无需追求在死亡世界地表长期生存,那属于更专业的勘探设备。
我们的目标是保证生存与战力——确保穿戴者能在大多数极端环境下,至少维持数十个小时的作战能力,为撤离或等待救援争取时间。”
因此,他设计的系统核心在于基础密封、内循环维持与环境适应性调节。
陶钢外壳与复合关节提供基础防护;强化过的滤清与空气合成模块可应对多种毒性或惰性大气;内置温控单元能抵御极端气温;系统甚至对能量场与灵能干扰也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
“它或许无法让使用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