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将此次宝贵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下一次技术迭代的坚实基础。
经过深入分析,陈瑜发现,尽管传送在宏观上取得成功,但能量利用效率远未达到理论最优值。
大量能量在维持通道稳定和对抗未知空间阻力的过程中被消耗。
“能量损耗主要集中在相位转换的临界点。”
合成音再次响起,仿佛在与静默的颅骨对话。
“超过四成的能量被用于抵消某种我们尚无法量化的维度斥力,效率实在太低。”
此外,传送过程对有机生命体及精密设备造成的生理与神经负荷,虽未造成永久损伤,强度却足以导致短时间内战斗力的显著下降。
“看这些神经信号过载的峰值。”
他调出曼恩的生理图谱。
“如果传送后立刻接敌,他们的反应速度会下降三成以上。”
“这对未来可能需要立即投入战斗的兵力投送而言,是不可忽视的缺陷。”
与此同时,一个此前因信息不足而搁置的推测,再次浮现在他的计算序列中。
那座发现传送仪的古代遗迹本身,其结构与材质或许并非普通建筑残骸,而是对跨维度传送起到了某种辅助或稳定作用。
“老伙计,我们当初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
他对着伺服颅骨,像是重新审视最初的探索记录。
“遗迹内部那些不对称的拱壁和导能金属脉络……它们或许不只为支撑结构,而是一个巨大的谐振腔,或者说能量引导矩阵。”
也许遗迹的某些构造能够汇聚或引导特定能量场,从而降低单独启动传送仪所需的能量阈值和稳定性要求。
但这目前仍只是基于有限观察的逻辑推论。
“没有实地扫描和能量场测绘,一切就只是假设。”
真相究竟如何,必须在他重返战锤世界后,对遗迹进行周密勘察才能确认。
因此,在启动返回行程之前,陈瑜认为必须对维度传送仪进行至少一轮深度优化。
他计划从几个方向着手。
一是重新设计能量导流结构,尝试采用更高效的导能材料,以减少传输过程中的逸散。
“我们需要一种对维度能量亲和性更高的介质,或许可以掺入那个世界特有的非晶态金属陶瓷。”
二是微调谐振频率算法,寻找与本地空间结构更匹配的谐振点,以提升通道的固有稳定性。
“算法需引入动态适应变量,不能再用固定频率参数。”
三是为传送舱加装针对生命体的辅助稳定场发生器,旨在减轻传送对神经与肉体造成的撕裂与紊乱。
“稳定场必须与生物神经电节奏同步,而非粗暴隔绝一切外力。”
“这需要更精细的生物信号模型。”
这些改进都需要时间进行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