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的这种临命终的众生,都在里面。这个十方众生,他在临命终的时候,要做三件事情:一个「至心信乐」,内心当中有一种对我的功德力、我的名号有真实的信心, 这第一点;第二点 「欲生我国」 ,你内心当中有一种求生阿弥陀佛国的心,这是第二个「功德愿力」;第三个「乃至十念」,就是你要忆念我的名号,乃至十念,要完成这三种功德。这样子「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你不能够受生到我的阿弥陀佛国,我就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就是十念必生。
这个地方,我们要对弥陀的大愿力,要有一个清楚的观念,佛的愿力,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就构成我们凡夫的法界,这十八界,我们的思想就不离开这个范围。要我们不看经论,不看大乘经论、特别你不看大乘经论,我们的思想就认为,世界上没有佛,佛陀灭度,佛陀也是这八相成道,也出生、出家、成道、转法、入涅盘,这个世界上没有佛陀存在。但是我们要看《普贤行愿品》:「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我们这「深信诸佛皆充满」怎么说呢?我们眼睛看不到佛存在,但这是经典上说「深信诸佛皆充满」。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佛陀就把这个真实相开显出来,佛陀在法华会上很认真的说明,佛陀并没有灭度,佛陀所灭度的是佛陀的「应化身」,佛陀的那个无量的清净庄严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的法身,是普遍存在这个法界,这个就是在《阿含经》、《阿毘达摩论》里面所没有提到的。
换句话说,佛陀所谓的应化只是「从本垂迹」,这一期的应化身结束,就是摄迹归本,就着佛陀的法身、报身,这个本门来说,他恒常存在这个法界。我们要读《法华经》,会给我们很大的希望,佛陀没有灭度,佛陀那个清净的法身,他那个清净本然、灵灵觉觉的佛性,存在这个法界当中,昼夜六时,他的大悲愿力,不断的在加持我们。
这个地方,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要有的第一个观念,佛陀没有灭度。我们不要以为眼睛看不到的事情就不存在,你有这种思想,大乘佛法不能相应。我们的眼睛,讲的难听一点,一张纸就把这个眼睛给盖住了,我们眼睛是很有限的。
所以我们相信法华会上佛陀的圣言量,「深信诸佛皆充满」 !佛陀并没有灭度!所以第一点,我们相信弥陀的大悲愿力是昼夜六时存在这个法界,不断的加被我们,我们必须清楚,这是我们对佛的一个认识。
佛陀的大悲愿力存在这个法界。那我们怎么跟他接触呢?这个地方是个问题。
二、自力能感——[能念]的自性功德力;[所念]的名号功德力。
我们再看第二个、「自力能感」。就是我们自己要准备的,前面那个是已经准备好了,佛陀准备好了。这个「自力」就包括一个「能念」、一个「所念」,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能念的自性功德力,一个所念的名号功德力。
(一)[能念]——自性功德力;
「信我虽昏迷倒惑, 苟一念回心, 决定得生, 自心本具极乐,是名信自。」
这个「信自」,相信我们的自性功德力。蕅益大师说:信我。这个「我」当然是凡夫、一个念佛人。「虽昏迷倒惑」,就是我过去没有接触到佛法净土法门之前, 我的内心的境界是昏迷倒惑,就是颠倒。「苟一念回心」,如果我能够回转这一念心意呢,「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是名信自。」这个地方就讲到我们内心的体性跟作用。「自心本具」就约体性来说,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当然是打很多妄想,但是你不要小看它,你这一念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它具足佛菩萨的一切功德,它只是被无明遮盖了,显现不出来,这显现不出来,不表示没有,所以第一个要记住,在性德上,我们要相信自心本具极乐。
在修德上,就是要「苟一念回心」。这一点要注意,我所以昏迷倒惑,我们凡夫就是颠倒,什么叫颠倒呢?我们讲一个譬喻说:你现在有两个朋友,有一个朋友是真正的好人,他不断的摄受你、关怀你,他能够引导你到安乐的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