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当中,它有总相跟别相。
就着别相:「行有优劣」,这三种修行人有优、有劣,分成三辈:上辈是舍家出欲而做沙门,就是能够出家。出家以后严持净戒、修诸功德,这个人很难得,能够弃舍世间的五欲,做一个出家人。出家以后严持净戒、修诸功德,这是第一种。第二个,虽不能出家,但是奉持斋戒,供养三宝,多少修善。他的因缘是没办法出家的,有家庭的系缚。他在家的时候,也能够多少奉持斋戒 ,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而且供养三宝,多少修善。当然在家人的积功累德就是比较有限,这个是中辈的。第三个,虽不能出家,而且不能修诸功德,但是闻三宝功德,欢喜信乐,他的能力,你要他修诸功德是没办法办到的。但是他听到三宝功德,听到有人修善,他欢喜信乐,随喜赞叹,这个是第三辈的人。这个是就着他修行上有优、有劣,而分出三辈的别相。
但是就它的总相来说, 「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所以《无量寿经》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个往生的正因,这个是说明菩提心,它是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什么是菩提心的内涵呢?
以下说明:
「此无上菩提心, 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之心。」
这个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就是说我们一个念佛人,我们内心的思想,希望依止我们念佛的功德力,急速的成就无上的圆满佛果,拥有作佛的心。我们希望能够改造现在的生命,不希望在三界里面流转,就算是诸天的快乐,我们也不愿受生,这个有漏的世界,多诸过患。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我们为什么要成佛呢?就是要广度一切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够究竟的度一切众生。怎么度众生呢?「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之心」,佛陀度众生,当然他有佛国土,他有依报正报的庄严,来摄取众生到他的国土去修行。所以这个菩提心,它有
三个次第:
一、愿作佛心
二、度众生心
三、接引众生到他的国土去修行。
这个是说明菩提心的内涵。
第三科是个结劝了。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为什么呢?「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这个地方要注意,如果我们念佛人,内心没有一个要成就佛道的心,你没有这种成就佛道的心,你为什么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呢?「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这个众生的业感,跟你的内心有关,你内心跟烦恼相应,你的业感完全是跟烦恼相应。你是烦恼所发动的,那你的业力是有漏的业力,以后的果报一定是有漏的。不可能你依止烦恼发动,而去招感清净国土,无有是事,这个因果法则是说不过去的。
就算你带业往生,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二个本质都应该要一样的,你一定是依止清净的愿力,才能够跟弥陀清净的大悲愿力接触,感应道交,不可能说你内心依止烦恼,而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没有这回件事,世间上的事情不可能违背缘起法则。如果我们今天以一种烦恼心态:哦!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快乐,你以一种想要去受用快乐,这种烦恼相应的时候,也是不能往生的,你所有的善业,就使令你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你,你跟本没辨法跟他感应道交,你跟弥陀的清净本愿没办法相应,佛陀也没办法,这个地方要注意!
所以昙鸾大师的慈悲,「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了乐,这个乐,特别是为了五欲乐愿生故,亦当不能往生。所以我们往生净土,我们的心情: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追求无上菩提的关系,我们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