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4/10)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修行人,看到有些人:哎呀!这个人能够诵《法华经》、诵《华严经》,这个人待人处世老实厚道。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嫉妒,甚至于排斥他,这就不是崇重贤善。或者我们有些人,看到这些人有功德,他也无所谓:哎!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事。他一点都不在乎,这样子也不是崇重贤善。所以这个「惭」,就是我们对于有贤善的人或事,内心能够真诚的推崇、很尊重。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内心当中,我推崇你、我尊重你,这个就是「惭」。其次「愧」,就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就是说我们依止世间的讥嫌,来轻拒暴恶。

    我们看到一些暴恶的人士,我们内心要轻视他,来排斥他。轻拒,拒绝的「拒」,轻拒暴恶。为什么我们这样做呢?事实上,我们的烦恼深深的爱着这种暴恶的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拒绝他呢?因为依止世间的讥嫌,因为我这样子做,人家会讥嫌我,我是一个比丘、沙弥,我有护戒的善神在我的旁边,护法神他有神通力!他有他心通!他看到我这样子的行为、这种念头,他会讥嫌我:你看某某比丘!受了比丘戒,还起这个念头。我们就是依着这个世间的讥嫌,使令我们不敢去造恶,乃至于内心当中看到暴恶的事情,内心产生轻视跟排斥,这个就是「愧」。

    在《百法》上说,我们在所有的善心所当中,我们刚开始学佛,第一个生起的是信心。这是善心所第一个。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才能够做佛弟子,「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有信心以后,第二个要生起的就是惭跟愧。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这是一种长时间的熏习。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是有惭跟愧,对于善法的推崇,对于恶法的排斥,才能够使令我们慢慢能够断恶修善,所以这个惭愧也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又加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这是不容易。我们凡夫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生起惭愧心,但是我们一顺境的时候,就会把惭愧心的心所给忘掉。但是印光大师「常惭愧」,他不管是顺境逆境,乃至于尽形寿,内心当中惭跟愧的心所恒常现前,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这是印光大师他以这个法号来自我期许,叫「常惭愧僧」。就是说「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我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呢!「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识,这样子呢,我们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令我们的恶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这个就是惭愧的功德。

    「陕西合阳赵氏子」。这是讲他的身世,陕西省合阳县赵氏的儿子,这个姓赵。「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这一科,是讲他幼年的学习情况。他小的时候,跟随他的兄长读儒家的书籍,「颇以圣学自任」,就是很有心得。这个圣学是指儒学。「自任」,就是自我期许。就是说「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君子,从最初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于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当初的印光大师也是这种境界,「颇以圣学自任」,立志要做一个君子来自利利他。但是呢,「和韩欧辟佛之议」,他就是受了韩愈、欧阳修的辟佛,这个「辟」,就是驳斥,反驳、排斥,对于佛法的这种议论。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儒学,蕅益大师说:五乘格之,仅属人乘。要以「五乘格之」,这个「格」,格物的格,就是以五乘的标准来衡量,就是属于人天乘。换句话说呢,儒学所诠释的是一个人天的因果。人天的因果在整个佛法当中,它是一个基础,而佛法是广泛的探讨十法界的因果,更广泛了。但是如果我们在人天乘当中产生执着以后,可能会对于更高深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怀疑,甚至于毁谤。所以就有这个问题,产生「辟佛之议」。印光大师当初也没有接受佛法,也受了这个影响,就造了谤法的罪。

    「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后来,谤法是重大的罪业,就花报了,那就是「病困数载」。病困数载以后呢,这个病苦的刺激,哦!启发他过去的善根,所以我们这个善根,生生世世是不会退失的。这个时候他的善根,虽然他没有接受佛法,但是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因为苦的刺激,他怎么样呢?「始悟前非」。觉悟做这个不对,不应该毁谤佛法。这个时候呢,「顿」,马上革除这种谤法的相续心,就起忏悔心,把这个相续心给消灭掉。乃至于二十一岁就出世的善根成熟,就跟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老和尚出家,那个时候是在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岁也」。这个是说明印光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他是怎么样由儒学而出家的因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印光法师文钞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yinguangfashiwenchao/read/97/1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