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谢陈老师还记得我”;小林拿着新的访谈提纲,自信地说 “陈老师,这次农民工专题我能独立完成了”;导播递过来一张行程表:“这是你的年假安排,我们已经帮你订好了郊外民宿,带女儿去看红叶吧”。
女儿跑过来,举着手机给我看:“叔叔你看,爸爸在直播里放了我弹钢琴的视频,好多人给我点赞!” 陈默走过来,笑着说 “其实最该感谢的是观众,他们愿意听百姓的声音,也愿意理解我们的不完美”。他的眼底没了黑眼圈,嘴角的笑容自然又温暖,西装内袋里的女儿画作,被装裱成了小相框,放在演播厅的展示架上,旁边写着 “民生声音,源于每一份平凡的牵挂”。
“陈老师,该录获奖感言了!” 工作人员喊道。他牵着女儿的手走向镜头,话筒里传来他温和的声音:“民生主持人的话筒,不仅要传递政策与真相,更要装着百姓的喜怒哀乐,也装着家人的等待 —— 谢谢我的家人,也谢谢每一位信任我们的观众”。
风卷着后勤车的塑料袋,哗啦啦地响,像在应和演播厅的掌声。我看着聚光灯下的一家三口,突然明白陈默话筒里的秘密 —— 那些磨破的稿件、沙哑的喉咙、没赴约的家长会,不是 “狼狈的证明”,是他把对百姓的责任,融进了每一次直播里,把对家人的爱,藏在了每一次弥补里。就像那杯泡着胖大海的青瓷杯,看似普通,却装着最真挚的民生温度;就像女儿的画作,看似微小,却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
下次后勤补给时,我还要来演播厅,陈默说 “年假回来后,要做个‘亲子民生’专题,让更多家长知道,陪伴与责任同样重要”。顺便问问他,女儿的新曲子练得怎么样,郊外的红叶好不好看,我也想听听,那个终于能平衡工作与家庭的主持人,笑着说起这些时的声音到底有多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