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发来回执:“老年人通讯录已收到,这是尾款 5000,下次再给批带病历的。” 附件里的 Excel 表格截图上,打码的姓名栏里,我认出了上周在敬老院发传单时遇见的张奶奶。她总坐在银杏树下织毛衣,说等天冷了给远方的孙子寄过去。
加密文件夹 “料库 2024” 的图标在桌面闪烁,像颗定时炸弹。双击打开,密码提示是 “妈妈的生日”。里面分着三个子文件夹,文件名都用代码标注。“0110” 文件夹里是某高校的选课数据,每条记录后面都跟着备注:“考研党,易推销课程”“家庭条件优渥,推荐高端辅导”。“1001” 文件夹存着某写字楼的门禁记录,标注着 “996 人群,睡眠保健品转化率高”“经常加班,胃药需求大”。“1110” 文件夹最厚,点开需要二次验证,上万条记录里,张奶奶的名字后面写着 “糖尿病,独居,子女在外地,退休金 4800 元 \/ 月”—— 这些数据来自某养生 APP 的漏洞,我用爬虫脚本爬了三天三夜,屏幕亮了三个通宵,直到眼睛出现重影才爬完。每单卖给保健品诈骗团伙,能抽成 15%,这 15% 里,有母亲透析时用的抗凝剂,有护士扎针时用的消毒棉。
中午给 “下线” 发任务时,群里的消息像潮水般涌来。河南的宝妈晒出收款截图,像素模糊的照片里,111 元的数字格外清晰,她配文:“今天赚了 111 元,够给娃买奶粉了,谢谢坤哥。” 我看着后台抽成记录,从她身上赚的 40 元,刚好够买母亲一天的透析耗材。她不知道,她刷的每条好评背后,都是某个新手妈妈被忽悠买的天价修复仪;她更不知道,一旦东窗事发,这些流水会成为她参与诈骗的证据。
突然弹出条好友申请,头像是个戴眼镜的少年,背景是教室的黑板报。验证消息写着:“坤哥,我想做兼职,我妈住院需要钱,我会打字,什么活都能干。” 他的 IP 地址显示在某职高,和上个月刚招的 “实习生” 一模一样。那个实习生才 17 岁,每次发任务都问 “坤哥,这不算骗人吧”,直到有天警察来查网吧,他吓得躲在桌子底下,手里还攥着没发完的刷单任务。
下午接了个 “大单”,某公司的市场总监加了微信,上来就转了 2 万块定金。需求很简单:伪造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用机器人账号刷上热搜,再买通几个营销号扩大影响。“做得干净点,” 他发来个微笑的表情,“最好让他们永无翻身之日。” 预付款到账的短信弹出时,我正在浏览目标公司的主页,创始人照片让心脏骤停 —— 是张老师,十年前资助我学编程的张老师。他鬓角多了些白发,但笑容还是那么温和。他的办公室照片里,书架上摆着我们的合影,那时他刚给我买了本《代码整洁之道》,说:“技术是刀,能砍柴也能杀人,关键看握刀的人。”
刀疤强的视频电话突然切入,镜头晃得厉害,能看见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母亲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得像张纸,透析管从手臂延伸出来,像条冰冷的蛇。“别耍花样,” 刀疤强的声音带着狞笑,他用刀划着屏幕里的输液架,金属摩擦声刺得耳膜疼,“你妈下周的透析,要不要我帮你‘安排’?” 代码编辑器里的虚假新闻草稿自动保存,标题赫然写着:“揭秘!某科技公司涉嫌数据造假,创始人竟是学术骗子”。光标在 “骗子” 两个字后面闪烁,像只吐着信子的蛇。
我摸出抽屉里的优盘,里面存着这三年来的交易记录,每一笔都标着时间、金额和用途。有给母亲交住院费的,有给 “下线” 发工资的,更多的是刀疤强的 “管理费”。插优盘的瞬间,键盘上的键帽突然脱落,露出底下的字 ——“F1” 键的橡胶垫上,用马克笔写着行小字:“hello, world”,是张老师教我的第一行代码。那时我问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他说:“每个程序员的世界,都该从真诚的问候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